如何看待五分埔關店潮?電商前輩們怎麼看?

整理:Yuju

五分埔曾經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服裝批發集中地,至少在15年前左右,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去五分埔買衣服,既便宜選擇又多。但最近一年來,五分埔就已經有大約200間店家倒閉,業界前輩們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如何看待五分埔關店潮?

L前輩:五分埔老早就不是以成衣加工聞名,而是流行服飾批發的實體通路。它的衰退當然有受電商與國際品牌影響,但不能據此就歸咎原因為不會行銷與品牌經營,那是兩回事。你不會說迪化街的中藥店和南北百貨店也需花錢去「打造」品牌形象吧?

實體店舖市集的經營視通路定位要走批發還是零售而定,五分埔商圈目前吸引顧客上門的絕對是一般消費者多於批發客。目前退出商圈的店家大都是受收入不敷店租支出所致,原因不外乎是市場萎縮或是其他通路與品牌偏好的替代效應。

成衣業者,有人擅長批發,有人擅長零售;也有人專營網路,有人專營實體店舖。至於應該經營品牌還是代工為主業,這問題就像Apple與鴻海,不是你想要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更不是花錢就能「打造」得出來。

市場決定價格,五分埔店租貴只要沒有人租自然就會降價。人潮決定錢潮,批發少了零售多了店家自然就需轉型賣零售;不擅長零售或商品吸引不到消費者上門光顧,自然就需退出關門、另尋出路。台灣商人永遠不愁無路可走,產業月換星移,創新與競爭交互作用,永無止境。

 

Q: 花錢一定能『打造』出品牌嗎?

C前輩:花錢不一定能『打造』品牌,但想做品牌就要付出一定成本,任何創業都能品牌化,即使是不起眼的滷肉飯(鬍鬚張),現在國際觀光客多數選擇鬍鬚張鼎泰豐絕非偶然,就只是當初願意改變,如今拔得頭籌。

L前輩:打造品牌是台灣產業最大的迷思,品牌不是「打造」出來的,是製造出來的,是營銷出來的,是自然而然生成的。Acer、BenQ都曾花大錢打品牌,請問一樣的價格要買筆電你要買Acer還是ASUS?要買手機會買BenQ還是InFocus?相信消費者首先考量的是品質、性價比,而不是品牌。有品質就有品牌,花太多錢在「打品牌」,一定壓縮了製造好品質的成本空間。

Apple與鴻海的例子就是在說明專業分工的定性原則,Apple的品牌來自於消費大眾對其產品與服務的肯定,鴻海的品牌來自於OEM客戶對其製造服務的肯定。Apple不會想去自製產品,鴻海想去做品牌也不會有什麼好處(至少目前看到的都是在撒錢,沒看到什麼成功案例……InFocus是鴻海客戶「打造」出來的,本身也沒有製造,是小有名氣,可不能說是大品牌)。

花多少預算在「品牌」行銷上要看企業本身在產業供應鏈上的角色定位而異,設計、生產、銷售皆有其分工,不能放在一起比較。分工與一條龍式的企業也是不能同一而論。

地方性與小規模的效果也是效果,能稱霸一方的都是了不起,但有「品牌」不等於是有「知名品牌」,「知明品牌」也不等於品質保證也不等於熱銷保證。幫山寨品「做品牌」只能說是有促銷效果,不能確保長期的、大眾的認同價值。著重品牌不如著重品質。即便是世界級車廠「福斯」,一但犯了產品品質控管的錯誤,所累積的信譽也會毀於一旦。

 

原文地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aiwan.ecommerce/permalink/1196583640355399/

 

第二屆TeSA電商營運擂台賽-【女力時代】 決賽熱烈比拼中!

第一手接收女力賽事資訊,還能搶購熱銷好物

現在就來留 email→

★ 延伸閱讀:友善耕作與都市家庭的橋梁:「果物配」負責人張智翔專訪

★ 本文特色圖片來源:flickr

★ 責任編輯:Yuju

歡迎加入TeSA的LINE@帳號,共同關注電商、創業領域的最新資訊!

歡迎關注TeSA的LINE@帳號

好友人數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