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送到家! 台灣生鮮電商商業模式分析

本文作者為歐庭佑 Tim Ou,海鮮王創辦人。

特此鳴謝授權TeSA刊登本文

台灣的生鮮電商生態一直都只能參考對岸的發展與介紹,鮮少有符合台灣此領域發展的相關說明,近期僅有TeSA介紹可能發展的幾種生鮮電商模式 (http://tesa.today/article/55 作者:陳宏欣Terry),我在生鮮電商運營兩年半後,綜合產業現況與過去歷程將生鮮電商的商業模式分為四種:

1.平台模式:

  供應商—生鮮電商(平台) —消費者
    ︱                      ︱

      ̄ ̄ ̄ ̄ 出貨  ̄ ̄ ̄ ̄ ̄

不管是綜合型電商,或者部分獨立電商,這樣的平台轉單模式,是該類型業者容易衝高營業額的模式,利用投放資源與行銷管道,協助供應商專注在成本控制與產品開發,也就是說這類供應商應提供更高性價比甚至相對低價品的產品。

 

2.直供模式(小農模式):

供應商——————————消費者
    ︱                      ︱

      ̄ ̄ ̄ ̄ 出貨  ̄ ̄ ̄ ̄ ̄

減少中間層的費用,直售的模式讓消費者購買到最有性價比的產品,供應商在行銷曝光及產品供應等環節必須自主學習及管理,在經濟規模不足情況下,僅能自給自足為多數供應商狀態。

 

3.平台統倉模式:

  供應商A—生鮮電商(平台) —消費者
    ︱          ︱            ︱

      ̄ ̄進貨 ̄ ̄  ̄ ̄出貨  ̄ ̄

︱          ︱            ︱

供應商B—生鮮電商(平台) —消費者

改良原平台模式的出貨缺點,除了平台品項多元的優點外,還能運用任選的概念增強交易效率,並且利用平台規模的優勢,改進直供模式的倉儲效率與物流成本,缺點在於若此平台無足夠的流量與銷售量,非強勢平台就無法要求供應商,並且有供應商降低合作意願的危機,統倉內的滯銷品將成為潛在隱憂,原本統倉的優勢將轉為發展的絆腳石。

 

4.自營平台模式(JD京東模式):

供應商A—生鮮電商(平台) —消費者
    ︱          ︱            ︱

      ̄ ̄進貨 ̄ ̄  ̄ ̄出貨  ̄ ̄

︱          ︱            ︱

供應商B—生鮮電商(平台) —消費者

與平台統倉模式看似相同,但其實本質上就是改良無強勢購買力的缺點,採用自營的優勢能採購任何有競爭力的品項,強化產品組合的利基,除了擁有商品任選的原優點外,亦可以於行銷上迅速發揮各種產品組合的新鮮賣點,不受限於各進貨產品呆版無變化的供應缺點,滿足網購消費者某些直線性購買的需求,另外有些特殊性商品,非標準化的產品其實是沒辦法做自營的,就能運用平台的特性,請供應商直供給消費者,讓消費者在搜尋這些特殊性商品時,不用增加搜尋成本、購買成本即能在此平台上一站式購足,享受一致性的購買過程與交易對象。

因此這個商業模式的特點,就是從業者的倉儲直接到消費者手上,是一點對多點一種放射狀的概念,產品不僅有平台型多類型的特點,也有直供模式的交易效率和平台統倉模式的後勤優勢,在商品開發、行銷企劃、下單、支付、發貨與客服幾大環節中,此模式為目前最有競爭力及未來性的商業模式,目前「海鮮王」即為此種生鮮電商,除了海鮮核心品項類,業已擴展至肉品、水果及各式加工品多達數百種產品品項,平均出貨天數1.5天,除了凌晨12點-6點無線上客服外,全年無休服務客戶至上。

 

「海鮮王」生鮮電商雖是歸類在自營平台式的商業模式,但考量過去生鮮電商的些許弊病及弱點,目前發展出市場獨特的利基點,利用地推與互聯網行銷讓「海鮮王」不僅成為家戶的供應商,也成為各地中小型餐廳的食材供應商,換句話說「海鮮王」已成為餐廳及家戶的外包採購業者,能透過平台一站式購足80%所需食材,而我們能運用同樣的食材存貨與後勤人力設備,降低生鮮電商運營成本,提高人員設備使用率,減少逆物流的食材耗損,達成市場上最高性價比的產品競爭力,於社會交易成本及社會交易效率上,做到目前最優化的境界。

 

以上為我簡單將台灣生鮮電商的商業模式做產銷流程分類,若有不正確之處歡迎來訊指正討論。

★延伸閱讀:

臺灣可能發展的幾種生鮮電商模式

★ 本文特色圖片來源:pixabay

★ 責任編輯:Ayan

歡迎加入TeSA的[email protected]帳號,共同關注電商、創業領域的最新資訊!

歡迎關注TeSA的LINE@帳號

好友人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