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家注意:進攻中國市場之前的停看聽

作者介紹:

本文作者是Wu Chu-Jui,目前旅居上海。2014年曾和Mario、Vista合著《》一書。

時光匆匆,個人來到上海發展已經三年多了,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和臺灣的聯繫一直沒有斷過。期間也看了許多臺灣的朋友來來去去。然而這些同在上海(或大陸其他地區)的朋友,彼此之間的互通有無,常就大環境現況、趨勢以及就業市場進行交流。畢竟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有時候些許工作以及生活上的資訊交換,對於這票異鄉人著實有著不小的幫助。

中國大陸這塊市場,長久以來一直保持著高經濟成長率,雖然近幾年成長速率已緩和不少,但對新創產業來說,比起歐美成熟市場依舊充滿魅力。就算是以就業市場而言,比起臺灣,中國大陸更願意給年輕人機會以及發揮的舞臺。雖說機會俯拾即是,但是若以成立公司而非個人就業的層面來看,仍有許多包裹著糖衣的毒藥。

此次,就讓我來做一個簡短的剖析,來看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前,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眉角」?

一、逐漸抬頭的勞工意識以及不再低廉的薪資:

這幾天吵得沸沸揚揚的上海金山市民遊行反對化工PX項目,就足以看出中國大陸目前對於環保議題的關注以及勞工意識抬頭已不可同日而語。同時隨著日漸高漲的生活水平,許多中國大陸ㄧ、二線城市在薪資上近年來已經逐漸趕上臺灣,特別是在中高階管理職,甚至已經超越臺灣。這樣的現象對於剛起步的新創公司而言,在人事成本上就形成了不小的壓力。

二、員工忠誠度薄弱:

在臺灣,一個員工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三年以內的時間,應該都會被視為「短」。但在現階段仍屬於「事求人」的中國大陸就業市場,一個員工在一家公司待滿兩年就已經算是相當具有忠誠度了。這和先前所提到中國大陸的機會俯拾即是以及市場廣大有著絕對的關係。此等現象往往造成許多臺商公司來到中國大陸得要面對的棘手問題,往往一個職位剛上手,卻就要面臨換人的窘境。這樣的轉職潮在每年的農曆年過後到年中特別的明顯。因此一個新創企業若想要在中國大陸設立公司乃至於辦事處並雇用當地員工,員工忠誠度的問題勢必成了得面對的問題,否則無形當中增加的成本就會讓企業吃不消。

三、獨樹一格的「需求」:

「客戶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戶如初戀」這是我在服務供應商擔任部門經理的心得。面對客戶看似無理的要求,身為服務供應商只能盡己所能滿足客戶的需求。或許你會說為何不在為客戶提供服務之前訂定合約,所有的服務內容皆依照合約執行。然而在中國大陸,往往合約上的服務內容和最終提供的服務相差甚遠。這是因為市場廣大以及服務的多樣性所產生獨樹一格的需求,使得許多外國公司來到中國大陸之後,無法立即在服務端做到「在地化」,仍然使用「全球化」標準(有時候還要加上全球化的價格),供應商和顧客無法同步資訊所導致的認知落差。關於這一點,來自臺灣的企業或許能於「在地化」上做得比外國企業好,但是面對客戶獨樹一格的「需求」,仍需要多花點心思。

四、擅打規模戰的本地公司:

以臺灣目前的產業型態而言,許多新創公司都希望可以用產品乃至於服務的高品質來贏取客戶的信任,這是臺灣在產業轉型當中吸取來自歐美成熟市場的經驗所致。不過面對中國大陸,這邊不得不再提到一次這個市場的獨特性,求「全」不求「精」的型態讓擅長打規模戰的本地公司佔了許多便宜。

從入口網站到專業汽車網站的比較,不難看出中國大陸本地的網站資訊量可以說是「包山包海」,和臺灣具有設計美感的網站並且在質量上以「精」為主的思維邏輯不同。同樣的現象也反映在許多本地公司為客戶提供的產品以及服務上,以量取勝之外同時也包含了較低的價格。這也讓許多剛來中國大陸的外國廠商大喊吃不消,雖然在品質上可以提供較好的產品和服務,但如果想要爭取具備傳統求「全」不求「精」思維的本地客戶,外商在這一方面通常打不過擅打規模戰的本地公司。這一點特別提出供想要到中國大陸市場闖一闖的新創企業參考。

不諱言,中國大陸近年來無論在何種產業,都已發展成世界數一數二的市場。面對這樣一個鄰近且廣大市場,除了是機會以外,更多的是對於這個市場的觀察與認知。以上四點,僅僅是筆者於上海工作這些年來的觀察。雖然不見得適用每個產業,但仍希望給意欲「西進」臺灣新創企業一些經驗的傳承。

 

★ 延伸閱讀:如果你有熱情,新創公司等著你

★ 本文特色圖片來源:pixaba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