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用途理論》讀後感:你的實體店沒客人才不是因為電商崛起!

本文作者陳伯麒(Boky Chen),好奇心創意有限公司專案經理,致力於思考各種專案有趣、創新的解決方案。感謝授權TeSA刊登上稿。

最近在看「用途理論」(編按:即《》),今天剛好又看到這篇〈日本实体店是如何干趴互联网的?这9个真相让人惊呆!〉介紹日本賣場的文章,整理幾點我覺得打到痛點的段落跟想法。

▲ 作者提及的「用途理論」,繁體版由天下雜誌出版,2017/8/4上市。(圖/博客來)
--
01.
實體店的根本問題來自於:老闆總只是把實體店當成一種買賣的渠道,沒有服務的意識、更沒有服務精神,無法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單純依靠差價賺利潤,這種實體店早晚都會必被淘汰。

02.
無論是實體店還是電商,賺錢的根本邏輯沒有變,就是這四個字:薄利多銷。不求質量只求數量;不要品質只要利潤。這就是是中國商業目前最大的通病,但是這條路被我們走到了極致,走絕了。

越過於關注結果,越容易失去結果。

註:殺價競爭就是標準只看到產品「功能面」的用途,卻沒有看到情感面與社會面的結果。

03.
大阪的 EXPOCITY,將「娛樂」、「教育」、「購物」完美融合,讓場子成為大阪北新娛樂的核心,全面融入居民生活。吸引更廣區域的消費客群,增加消費粘性,如今已成為了大阪一大熱門旅遊地。

04.
同一品牌同一款衣服在專賣店和百貨店裡面,本身是沒有區別的,可是在商場的話,我能享受到更多附加服務。

以人為本的精神在日本隨處可見。
在專賣店買好東西,收銀員在小票上蓋好章便用吸油紙按在上面,吸走油墨,防止染色到其他物品。

註:自行把百貨換成實體店也是說得通的,電商可能是當我有明確需求時的選擇,我去實體店就是想逛逛、看看,所以實體店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同類型店家,還有一樣打發時間的電影院、餐廳等等。這概念中又有太多可以講了......

05.
在日本,曾有個機構做過相應的調查,享受逛的樂趣,是日本消費者的首要理由,而第二位的理由才是「比實體店便宜」。

06.
未來那些只是賣東西的實體店將越來越沒有競爭力,而那些能為用戶提供獨有體驗的實體店將脫穎而出。

這就是「消費升級」的本質:零售業已從一個交易的時代,進入到一個關係的時代,商家可以在實體店上大動手腳,從而營造出一種無與倫比的消費場景。

註:體驗升級不只是給你更好的服務,那是非常狹義的認知。更好一點的方式是讓使用者了解這東西,就像懂酒的人喝酒會覺得更好喝一樣,君不見多少烘焙 DIY 賣的就是這個概念,即使自己做的東西不比藍帶主廚,但在你心中你絕對更願意為它買單。

-----

也有讀者回饋文章,認為管理機制多數時候涉及人性,沒做過現下經營,往往難以全觀的看待:

實體店店員的客人如果到網站上購買,業績也要算給實體店店員。
但現在通常都切成兩個部分,電商部門要實體店推銷,但客人在網路上銷售業績卻是算給電商部的,這樣實體店的人怎麼會在店裡幫推呢~明明提供服務的是實體店店員,業績計算卻是給電商部。

-----

★ 責任編輯:黛比

★ 延伸閱讀:TeSA選書:《引誘科學》公開7招不用大聲叫嚷,就能收服受眾的萬用招式

★ 推薦活動:

2018特殺折扣卡,$1498價格一年現賺$120000!

繼續陪您同行,更多數位行銷和電商創業分享等著您!

1月底前2017老友還享專屬優惠折扣唷,有興趣馬上點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