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分析!2017年臺灣主要電商營業額營收概況

針對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近日發布的「2017年臺灣主要電商營業額營收概況」報告,本次邀請到三位業界前輩進行短評分析,希望拋磚引玉,邀請各界持續參與研究及討論,給予多元觀點。

上篇:2017年臺灣主要電商營業額營收概況(綜合、流行、服飾、食品、生活、3C消費)

下篇:2017年臺灣主要電商營業額營收概況(旅遊、遊戲、出版、寵物、藥品、無形商品)

生活類商家代表:戀家小舖創辦人、OBIS家居共同創辦人李忠儒

若從臉書廣告飆漲的現象來說,2017 年臉書廣告的流量成本大概比 2016 年上漲了 3~5 成,也就是說,一樣的費用大概只能導進以前 5~7 成的流量,未來這個趨勢只會越來越明顯。

對品牌電商或跨境電商而言,以前那種只要撒錢買流量就會有業績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未來電商必須要更重視產品品質,有好的品質才會有回頭客,回頭客的成長才能不斷降低廣告費用上漲的壓力。

商周上一期提到的電商風暴,對照營業額狀況,可以怎麼因應?從營業額來看,2017 年是電商不景氣的一年,尤其對於平台型的綜合電商來說更是。

我認為還是要回到會員經營的核心思維,以前台灣的電商太不重視 CRM 了,而未來 CRM 的經營與管理會是下一個勝敗的分水嶺。

綜合類商家代表:創業家兄弟共同創辦人 郭書齊

2017 年對台灣的電子商務市場來說是個競爭相當激烈的一年,很多業者都面對了「競爭加劇」和「廣告費上漲」的問題。

但以創業家兄弟的觀察來說,我們反而認為:蝦皮進入台灣或是去年市場的激烈競爭對電子商務的發展反而是一項最好的禮物,因為有這些競爭,所以大幅拉升了電子商務在整體零售的占比,以去年零售業表現來說,電子商務年成長率 7.4%,遠優於整體零售業的 1.9%,從這些數據就可看到整體電子商務的規模是不斷快速增長的。

因此,我們認為這一切的競爭是實體和虛擬的競爭,是消費者行為的板塊移動,我們認為真正的受害者都沒有出現在這些媒體報導中,真正的受害者是街頭巷尾的實體零售店。

因為商業模式的典範轉移,讓消費者從實體零售快速地往虛擬零售移動,所以,我們認為去年的激烈競爭尚未停歇,這個競爭將會持續到 2018 年,但這樣的激烈競爭是電子商務業者最棒的年代,但伴隨著最棒年代來臨的也會是更強的資本戰,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個別的網站如何在這樣的變局中永保足夠的競爭力。

TeSA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秘書長 陳宏欣

接下來電商必須更關注以下事項:

◎ 流量必須分散用不同模式取得:

臉書廣告成本高漲,許多電商利潤大幅縮減,許多新舊模式必須混合、或是重新定義使用,如:IG、line、直播、影片、直效行銷、機器人回應、虛實整合等。單一模式可以取得大流量,單一模式可以快速成功的時機已經消逝。電商必須想清楚定位,搭配公司策略,擬定曝光模式,找出最有效率的流量轉換,大流量思維必須轉換成精準流量,訂單轉換成本要控制降低、才能繼續存活。

◎ 快速小幅度測試:

因應不確定的時代及模式,電商營運及組織都必須快速調整,有新想法或新做法時必須盡快發起測試,無法再採取過往縝密規劃後再執行的模式,必須不斷思考新想法後,快速小幅度進行測試,規劃或是思考可能會失去先機,先把一些新想法直接丟到市場進行測試,找出最小規模的可行方案,再不斷修正方案,直到確切的做法出現,再加大資源進行擴充擴大。這樣的思維迥異於傳統行銷做法,必須要從營運面彈性調整、組織更加快速因應,才能面對這一波電商的劇烈變化。

◎ 優化商業模式,回到本質:

更多變化發生更應該檢視本身的商業模式,可能是批發模式、平台模式、內容營銷,或是應該發展自有商品、品牌經營等,應該回到商業本質進行思考。網路電商只是眾多通路之一,網路行銷終究是行銷的一環,要結合虛實通路,或是更應該改善原本企業營運模式,優化改善原本缺乏效率的部分,趁網路電商惡劣環境,更應該投資改善企業有缺陷的部分,強化競爭力。徹底思考後,找出最適合自家企業的商業模式在電商發展的合適內容,如此才能度過這一波艱困的電商挑戰。

---

★ 責任編輯:黛比

★ 推薦活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