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也正名乎:從「互聯網+」談起

作者介紹:

本文作者是John Yu先生,自1999年進入臺灣網際網路產業,是易飛網初創時期的員工。超過15年以上專注在旅遊電子商務領域工作,帶領數位與社群行銷、用戶體驗設計團隊。

感謝授權TeSA轉貼分享,特此鳴謝。

在社會進步、日新月異的環境裡,有許多新名詞出現,例如:雲端、大數據物聯網;或者是舊名詞被賦予新的意涵,如:平臺、生態系。這些名詞被發明、被傳播、被聽到後,接著就是被人大量引用。但不管是朋友閒聊或是工作上的討論、商場談判,談到這些名詞時,大家對名詞的定義與解釋是一樣的嗎?如果不太相同或是各自有所解讀,那閒聊、討論或談判,就很容易流於牛頭不對馬嘴,白講一場!

子曰:「必也正名乎!」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在工作上我發現有太多的無謂討論或者衝突,都是因為沒有做好「名詞解釋」之故。

例如最近在很多場合,看到「互聯網+」被普遍誤解成「一種比較進階的互聯網」,跟「iPhone 6 Plus」的概念一樣,讓人啼笑皆非。我引用中國國家發改委的名詞解釋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高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也就是說,中國政府希望互聯網將來能為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服務。互聯網+後面跟著一個產業,就是應用互聯網來提升該產業的實體經濟生産力。例如互聯網+工業,就是德國人說的工業4.0。同理,可以是互聯網+旅遊、互聯網+運輸、互聯網+金融…。(可參考: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

internet+

就「互聯網」這個中國大陸對Internet這個字所翻譯的中文名詞來說,也有不少人誤用而鬧出笑話,說出「我們網站要跟對方網站討論如何形成互聯網」。其實,互聯網就是臺灣翻譯的「網際網路」啊!

另外,舉個例子。當我們談到「平臺」的時候,要先釐清到底談的「平臺」是什麼?平臺是從英文的platform翻譯過來。根據互動百科的介紹,平臺是現代商業策略的一種,「平臺經濟( Platform Economics)所指是一種虛擬或真實的交易場所,平台本身不生產產品,但可以促成雙方或多方供求之間的交易,收取恰當的費用或賺取差價而獲得收益。」寫了一個程式不稱為系統而稱為平臺,跟前述平臺經濟的平臺是同一件事嗎?是一個層級上的概念嗎?

還有常被誤解而濫用的「大數據」。維基百科對「大數據」的解釋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人工,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人類所能解讀的資訊。」大數據常是非結構化的數據,且幾乎無法使用大多數的資料庫管理系統處理。所以如果你的交易量與會員資料是結構化且用一般的資料庫來管理,且容易以傳統data mining(資料探勘)的技術來分析解讀,請不要隨便稱其為「大數據」。

個人在遇到名詞定義混淆時,有個技巧:就是找到這個名詞的原文(常是英文),看看原意是什麼?因為翻譯未必詞可達意,而解讀者的中文程度不一,這些都可能造成名不正言不順。

 

★ 延伸閱讀:2015年6月TeSA晨讀會:《看懂,然後知輕重:「互聯網+」的10堂必修課》

★ 本文特色圖片來源:pixabay

★ 責任編輯:Vista Cheng

 

歡迎加入TeSA的LINE@帳號,共同關注電商、創業領域的最新資訊!

歡迎關注TeSA的LINE@帳號

好友人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