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教我的事:從獵豹移動的突圍談起

作者介紹:

本文作者是簡少年(Young Chien)先生,曾任職於媒體與網路產業,在微軟實習時搞社群,在FHM網站擔任企劃時玩營銷,目前在獎金獵人擔任比賽長,主跑業務和BD。同時也是手相通的創辦人,集社群、行銷、業務與BD雜學於一身的雜食創業人。

感謝授權TeSA轉貼分享,特此鳴謝。

我在上一篇文章,說的是到北京參訪的衝擊。接下來,我想談談獵豹移動的團隊在旅途中帶給我們的價值以及體驗。

獵豹衝擊:

這五天都有獵豹的同仁同行,主要陪伴我們的是影音組的同仁,他們非常的辛苦,真的要感謝這群夥伴。我原本以為他們是外包的影像製作公司,沒想到是獵豹裡的影音同仁,通常網路公司不太會有這個部門,而這也代表獵豹對於影像傳播及行銷上的重視及前瞻性。

而以一間中國頂尖互聯網公司來說,獵豹的自由彈性氛圍和百度、騰訊等等非常的不同,同時間有著不同國家的夥伴在其中,也有不少的臺灣人在裡面工作,其中不乏幾位高階主管。

大部分人都覺得中國互聯網走不出中國,但獵豹的海外收入占了70%,這一點徹底的打破了大家的想像,這也是獵豹移動在中國具有指標性意義的關鍵。在其中一天參訪結束後,獵豹的投資總監范路特別和我們進行交流,與我們分享中國的投資經驗,還有暢談為什麼北京是一流的互聯網創業基地?

首先是投資的部份,中國互聯網的腳步非常的快,今天產品上線,半年就要進到A輪才算是及格。這可能對大多數人難以想像,但在中國並不是個奇蹟。

之前的傅盛戰隊裡有一個項目,獵豹投資時估值新臺幣1億元左右,一年後現在估值高達新臺幣30億元。而如果你有一個超級的微信(WeChat)公眾號,關注人數來到100萬的話,那麼你要募到新臺幣3億元是很容易的。

在中國募資時,最容易被投資人問到三個問題是:

  1. 你解決了什麼剛性需求?
  2. 為什麼是你團隊做?
  3. 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三巨頭)進來做的時候,你要怎麼辦?

前兩個問題應該跟臺灣會遇到的差不多,第三個問題是最中國化也最特別的,因為在臺灣如果有人問你「Google、Facebook或Yahoo進來做,你該怎麼辦?」通常我們不太理會,因為機率實在是很低,基本上大部分的服務只要不和他們太靠近,也很難會被做掉。

但是中國不同,他們真的會突然飛來一筆的加入你在玩的遊戲。例如:餓了麼是一間新創公司,姑且說是中國的foodpanda(空腹熊貓)吧,因為O2O外賣做得不錯,結果美團就從團購市場切入外送市場;百度看他們做得不錯,執行長也宣布投入200億元加入戰爭,一瞬間你就要面對兩個估值新臺幣2000億元以上公司的競爭,你真的會被做掉。

但面對投資人,大家還是要擠個答案出來,就回答的策略來說,也許新創團隊可以用這不是他們的核心業務,以及團隊的DNA不同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在中國All in很重要,不All in你根本無法取得勝利。

同樣的,BAT會依照他們的服務開始做延伸性地圈地,而獵豹移動也在做工具矩陣的布局,未來其他手機優化工具服務,也就很容易被獵豹的工具矩陣所挾帶的優勢給淹沒。

這樣的延伸圈地思維是不同層次的戰略,完全衝擊了我的互聯網思維,也讓我對於獵豹在BAT之外找到一個移動端工具破口感到佩服。

而除了中國與臺灣外,獵豹也積極地開始全球化的向下佈局,相信不久的未來有機會看到其他國家的傅盛戰隊。

至於,何以北京是個一流的互聯網創業基地?除了有豐沛的創業能量及資金外,最重要的是互聯網人才的高度密集,在這裡你可以找到大量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剛畢業的工程師,同時你有機會找到當年開發Amazon或是IE核心,年薪3000萬的超技術巨頭。這是在其他地方沒有的,而互聯網人才也在這些巨頭與創業之間,不斷的遊走、組成團隊、再分裂,使得北京的人才質量不斷提升,能量也就越來越強。

如同傅總在High聊會上所說,「互聯網時代,唯一的壁壘就是認知,當認知調整及接受後,才有機會在互聯網舞臺上站住腳;而唯有不斷的重構自己,才可以在互聯網時代獲得成功。

而這次參加「紫牛之星」活動最大的收穫,也就是在這樣強烈的衝擊下,徹底打碎了我們認知的壁壘,重構我們對於互聯網創業的認識。

 

★ 延伸閱讀:大開眼界的北京創業之旅,還有難以言喻的衝擊

★ 本文特色圖片來源:pixabay

★ 責任編輯:Vista Cheng

 

歡迎加入TeSA的[email protected]帳號,共同關注電商、創業領域的最新資訊!

歡迎關注TeSA的LINE@帳號

好友人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