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好日子:向全世界最快樂的丹麥人學習滿意生活的10項祕訣

好書推薦: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於2015年7月出版的《》,作者是瑪琳娜.希達樂(Heureux comme un Danøis)。

本書作者瑪琳娜‧希達樂為土生土長的丹麥人,現居法國,擔任凱悅酒店集團歐非中東區的公關負責人。自18歲成年之後,希達樂為了追求個人幸福,獨自前往異鄉「光明城市」巴黎生活。經過多年的努力,在走訪各國、累積豐富的人生閱歷之後,她在分享自己在丹麥成長、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丹麥人民幸福、快樂的原因。

祕訣8:我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與金錢的關係

丹麥人通常對錢看得很開,大多數人不以致富為優先要務。

從前,有個企業家坐在巴西某漁村的海灘上。他看見一個漁夫,划著載滿漁獲的船抵達岸邊。企業家心有所動,就問漁夫:「你捕到這麼多魚,需要多少時間?」

漁夫答:「要不了多久的。」

「那你為什麼不在海上待久一點,捕更多魚呢?」企業家不解地問。

漁夫平靜解釋道:「這已經夠我養家活口了。」

企業家又問:「那你剩下來的時間在做什麼呢?」

漁夫說:「這個嘛,我很早就起床,到海裡捕些魚,然後回家陪小孩玩。下午,我會和太太睡個午覺,晚上我到村子裡跟朋友們喝一杯,我們整晚唱歌、跳舞、彈吉他。」

企業家想了一下,向漁夫提議:「我是企管碩士,能夠幫你賺大錢。你要延長在海上的時間,比現在長很多,盡量抓更多魚。等你存夠錢,就能買更大的船,捕更多魚。然後,你再買更多船,成立自己的公司和自己的漁獲加工廠。到了那時,你應該已經離開漁村,搬到聖保羅去。把公司總部設在那裡,這樣方便管理其他分公司。」

漁夫搖搖頭說:「然後呢?」

企業家笑著說:「然後,你就能夠過得像國王一樣。等你打出名號,就能把股票上市,然後會變得很有錢。」

「然後呢?」漁夫又問。

企業家說:「然後,等你終於賺夠錢了,就可以退休,搬離城市。你可以在某個漁村買棟小房子,在那裡一大早起來,捕些魚,回家跟孩子玩,與妻子恩愛地睡個午覺。到了晚上,再跟朋友喝一杯,整晚唱歌、跳舞、彈吉他!

漁夫聽了很疑惑,便問道:「那不就是我正在做的事嗎?

不向錢看,少點欲望

我很喜歡上述這則小故事,它的寓意貼切地表達出丹麥人的心態,丹麥人一般對錢財看得相當開。原因或許在於,擁有充分的溫馨時刻,比拿高薪更令他們快樂,而這點在前文已經提過。也可能是因為他們知道,丹麥的福利國家制度會照顧他們的基本需求,所以生活必需品不虞匱乏。對大多數的丹麥人而言,賺錢致富並非優先要務。

當我回到奧胡斯的母校史科澤,對大約15、16歲的9年級學生演講時,也討論到這種對於金錢的態度。那些學生多半家世背景很好,我想聽聽看他們對錢的看法。只有一個學生認為賺很多錢很重要,但是她也澄清說,她希望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來賺很多錢。其他學生則是一面倒地希望,能夠找到既有意義、自己又喜歡的工作。

當然,你可以說我問得那麼直接,沒有人敢誠實回答:「為了賺錢發大財,我可以犧牲幸福。」話雖如此,每當我聆聽、觀察丹麥人時,並未留下他們拚命忙著賺錢的印象。從某種角度來看,因為社福制度的保障,他們已經自認為相當富有,至少是過得很好。就像前文提過的,丹麥人另有優先要務,例如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團結,以及自我實現等。

我訪談的學弟妹們,想必會認同已故英國哲學家兼作家艾倫•華茲(Alan Watts)的理念。華茲針對「追求幸福」這項主題做過許多研究,並且受到東西方靈性教導的影響。他的主要結論總結於YouTube 上一段很受歡迎的影片,片名是〈如果不以賺錢為目的?〉(“What If Money Were No Object?”)他傳達的訊息很清楚: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然後放手去做,無論那件事能不能保證你變得富有,因為任何其他路途只能通往可憐的人生。

華茲問:「何必把人生浪費在只是為了賺錢,而淨做些自己不喜歡的事物?為了生存而委屈自己?」想要活得幸福、快樂,最重要的是,要發掘自己熱愛的事物,並且鼓起勇氣走那條路。

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我在廣告公司工作時,有一度徹底思索過個人的事業前途,最後我打算回歸基本面。我想找出自己究竟熱愛什麼,以便能夠忠於自我,在每天早上上班時都能夠感覺到幸福。我自問過許多問題,並回想起童年的夢想:旅館業。

我很清楚,在法國的制度下,轉換行業並不常見。但是我告訴自己,我別無選擇了,因為有時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去冒險。所以,我開始聯絡巴黎幾家豪華精品酒店。有一天,我在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上一家富麗堂皇的飯店內,遇見一位完美得沒話說的女士。我深深為她的性格著迷,願意不計代價替她工作。我甚至主動表示,為了追夢,情願減薪40%。

雖然我們相談甚歡,她卻拒絕了我的提議,並說:「我真的很喜歡妳,但是錢到頭來,還是會影響我們的。當你早上8點就要到班,下雨天礙於收入不能搭計程車,也不能像過去一樣到餐廳吃飯時,不出六個月,妳就會討厭我。」

儘管我相信她的論點是來自豐富的生活經驗,而我的想法可能是出於經驗不足,但我並不同意她這麼說。不管誰對誰錯,我還是想在旅館業工作,不在乎可以拿多少薪水。後來,2005年的夏季,我終於獲聘為國際連鎖豪華精品酒店羅萊夏朵(Relais & Châteaux)的傳播總監。

這個結果關係到我在前文提過的獨立自主:丹麥人幸福的首要關鍵,在於能夠充分地展現自我本色。丹麥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19世紀的哲學家、神學家兼詩人齊克果,所有的作品完全不離這個概念,那絕非偶然。齊克果的哲學極為豐富而複雜,但是有一個貫穿的思想:我們如何成其為人,我如何成為我自己?他認為,每個人都有義務去了解自己,去追隨本身的秉性。

齊克果寫道:「在獲得任何其他知識之前,人都必須先學會認識自己。直到由內在了解自己,看見該走的方向,個人的人生才會平和而有意義。……重點是找到人生的目的……關鍵是去發掘對我而言為真的真理,發掘我願意為之不惜生死的理想。」就此而言,很多丹麥人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正在實踐齊克果的哲學:他們重視開拓自我人生,多過重視建立投資組合。

家兄賈斯帕(Jesper),就是奉行這種哲學的好例子。他曾在哥本哈根商學院攻讀國際行銷與管理,第一年就到丹麥前幾名的網路設計公司當實習生,將來拿高薪不成問題,事業前景十分看好。在1999年,如果他想要成功,那份工作就是捷徑。但是,那家公司他只待了半年,做得並不愉快,因為他從日常的工作中找不到使命感。

我哥哥很有創意,也有創業的志向。他喜歡能夠照自己的意思,自由安排每天的時間,在他覺得處於最佳狀態和靈感最旺盛的時候去工作。25歲時,他很喜歡出去參加派對,認識女生。所以,他決定幫他這樣愛社交的人,成立一個社群網站。這兼顧了做他喜歡做的事與非固定的上班時間,一開始雖然困難重重(新創公司多半如此),但即便他沒有錢,前景有時看來一片暗淡,卻從來不曾放棄。

後來,他的網站擠進丹麥前十大最多人造訪的網站。他的公司變得很值錢,獲利不少,但是從臉書(Facebook)進入丹麥之後,他的網站在六個月內就陣亡了。大家變得只對臉書有興趣,再也沒有人想要用它了。賈斯帕以一歐元賣掉自己持有的公司股份,那接下來要做什麼呢?大家給了他許多所謂的「好」建議,都說些類似這樣的話:「能夠追求自己的興趣確實很棒,但現在該是成熟一點、認真做事的時候了!」或是「你何不像網路業其他人一樣,找份正常的工作?」

但是,家兄完全不考慮這些建議。他從小身體一直不大好,會過敏和氣喘,經常生病。所以,他決定尋找能夠改善健康的方法。他去看營養師,營養師建議他不要吃乳糖和麩質。這麼做的確有效,他覺得好多了,過敏和哮喘都消失了。

他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讀遍每一本他找得到的健康營養類書籍,並參加世界各地討論這類主題的會議。然後,他決定追求自己的這項新熱情:為大眾提供更健康、更天然的食物。2009年,他在哥本哈根開了第一家餐廳「42度蔬食」(42˚ Raw),供應不含麩質、動物脂肪或蛋白質,以植物為主的餐點。

賈斯帕目前在哥本哈根擁有兩家餐廳,他賺的錢依舊不多,只夠維持「還不錯」的生活水準(但在丹麥的這種水準,比起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顯然算是非常好。)他過得很快樂,並且熱中於自己的事業。他的前途無量,此刻正在做這輩子想要做的事。

金錢與幸福的關係

接下來,我們來看幾項可以證明國家富裕與人民幸福有關的調查。以2010年的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為例,結果顯示這兩者之間普遍相關。同樣明顯的是,在高度貧窮、人民基本生存需求未獲滿足的國家,很難奢談什麼安樂或幸福。

然而,在仔細探究之後,所得與幸福之間的關係,絕非理所當然。首先,在富裕國家,所得不必然與幸福直接相關,但國家的某些特點可能對人民福祉有幫助,例如民主政治、有效的司法體系、沒有戰爭、國民享有個人自由等。

其次,過去30年來全球財富的增加,對各國人口表達的幸福程度並無影響。第三,在檢視個別國家時,不見得都看得到兩者的相關性。舉例而言,美國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在全球名列前茅(約46,400美元),但整體的幸福度在全球僅為第16名,單純的「滿意時刻」更是排到第26名。而紐西蘭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相當於27,300美元)只排第51名,在「滿意時刻」卻勇奪第1名;丹麥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排第7名,整體幸福度卻是全球第1名。

總的來說,這項調查報告顯示,金錢確實會影響幸福,但主要以低所得階層為主。一旦跨過了某個門檻,當基本的生存需求獲得滿足之後,金錢對幸福的影響就很小,甚至為零。

為什麼如此?英國經濟學家萊亞德的解釋是,人有迅速適應新狀況的能力。他認為,物質享受的主要問題在於,人類很快就會習慣新的存在狀態。比方說,有人為了賺更多錢所以換工作,起初在收入剛增加時,會感到更快樂,但只能維持數週。在適應了新的生活水準之後,幸福度就會回復到原先的水準。

而且,所有物質東西的取得都不例外。無論是新房子或是新車,我們很快就會習慣,一開始的興奮感不久就會回復正常。有專家研究過,樂透彩得主的幸福感在短暫的興奮期之後,多半會回復原狀,有些得主甚至會陷入憂鬱當中。

關於這個主題最著名的研究,在1978年發表於《性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當中。研究結果根據與樂透彩中獎者、非中獎者的控制組,以及嚴重事故受害人的訪談整理所得。起初,在得知中樂透這個好消息之後,幾個月內,中獎者的幸福感會激升,但之後就會恢復原狀。大致上說來,這項研究顯示,在過了幾個月之後,中獎者、非中獎者與嚴重事故受害人,在幸福感或者該說是安樂感上,幾乎沒有差別。

你希望每個月賺5萬或10萬?

為了解釋金錢與幸福的關係,萊亞德提出他所謂的「相對所得」(relative income)論。「相對所得」的原理很簡單:只要鄰居賺的比你多,他就算是有錢人。在大多數人的眼裡,重要的並非絕對所得,而是自己與他人相比的相對所得。

萊亞德舉了兩個假想情況為例:一是你賺5萬美元,別人賺2.5萬美元;二是你賺10萬美元,別人賺25萬美元。他問哈佛大學的學生,他們願意處於哪種情況,絕大多數的人都選一。追根究底,對幸福感殺傷力最大的,就是與別人比較高下。在金融業,經常見得到拿天文數字分紅的銀行家們,他們要是知道有人拿得比自己更多時,就會感覺不開心。那同樣是「相對所得」遮蔽了事實,令他們感到不滿。

不是經濟學博士的人,也能明白這個道理:和他人相比,是產生挫折感最快的方法。除非你能擁有足夠的智慧,去比較財富不及自己的人,那或許能產生正面效果,讓你覺得自己幸運。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都是往上比。比較會形成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因為人一旦達到自己期待的富有水準後,就會去找更有錢的對象來比。

當然,我們也不能太過天真。無可否認,有錢很好,而且假若一切條件相等,金錢能夠帶來更多自由。但問題是,大多數的人誤以為金錢能夠帶來快樂,而那往往只是一場多還要更多的無止境競賽。安慰自己錢很少或是沒有錢,把它當成不快樂的理由,雖然能夠暫時安慰我們,掩蓋真正不滿的原因,但是當錢財源源而來時,我們卻依然感到不快樂,就不再有任何不滿的藉口,而那會引起恐慌。我們會禁不住自問:「我很有錢了,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但還是不快樂,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有錢人的煩惱

在我的期間,有次午休跟一位朋友一起吃飯,他在法國一家大企業擔任很重要的職位。這位朋友相貌堂堂,聰明過人,討人喜歡,又很有錢。他不是法國人,但住在巴黎。在我們見面時,他剛在第8區最時尚的某條街上,買了一棟豪華公寓。我這位友人周遊世界各地,在法國南部還有一棟房子。每次看到他,我都不禁心想:這傢伙日子過得真不錯,實在好幸運!

那天中午,在開始用餐時,我隨口問了一句:「最近如何?」這一問,引來了長達65分鐘抱怨繳稅的回答—沒錯,我真的有在計時!「唉,妳一定不相信,要繳那麼多稅,簡直就是一場惡夢……。」我試著保持正面的態度,為他打氣:「但是稅繳得多,代表你賺得多呀!有錢就可以做想做的事,盡情享受人生!」他回答:「也對啦。可惜我沒有時間。」

我再次嘗試鼓勵他:「那你在南法那棟漂亮的房子呢?最近有沒有去?」他生氣地說:「提都別提!妳想像不到繳稅和維護它,要花掉我多少錢。而且不只這樣,大家都想南下去看那棟房子,我還得要招呼他們。」

我決定換個話題:「那你最近升職,高不高興?」結果,他臉上的表情難看到害我一時以為,他會拿盤子裡那尾可憐的鮭魚出氣!「簡直是糟透了!我周圍全是些蠢蛋。我連將來拿不拿得到獎金都沒把握,大家拚死拚活,不就是為了這個?」

最後,他以這句話結束了整頓午餐:「如果有錢,又不必煩惱這些鬼問題,該有多好!」我想,我絕對可以再說一次,而且應該不會錯:金錢,買不到幸福。

 

★ 延伸閱讀:焦點法則:我就是老闆,我負責自己的人生

★ 本文特色圖片來源:pixabay

★ 責任編輯:Vista Cheng

 

歡迎加入TeSA的LINE@帳號,共同關注電商、創業領域的最新資訊!

歡迎關注TeSA的LINE@帳號

好友人數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