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6,歡迎來到「後社群時代」

作者介紹:

本文作者是孫治華先生,感謝授權TeSA刊登。

這是一個「後社群時代」。當大型企業才剛體會到社群的魅力時,社群時代的掏金潮轉眼瞬間已經過去了。

歷史總是會不斷的重複,只是每次越來越快。

在說社群之前,我們已經從行動App的快速升起與趨於平緩的熱潮中得知:「一個人手機上常用的也就是那10個App」,「使用者習慣」一直都是最稀有商業資源。社群粉絲專頁也是,每個社群讀者在Facebook上消耗了大量的時間,但是扣除掉新舊粉絲頁在動態牆上曝光的比例、朋友間訊息溝通的時間,Facebook可以操作的議題與資源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少。

你會不會覺得FB愈來愈無聊了?

這是因為Facebook選擇的營收策略,主要是來自於「Facebook廣告投放」。

社群擴散的動力其實就不外乎:粉絲專頁經營、多粉絲頁操作、線下經營與個人推播。(可參考我之前寫過的社群平台四要素,少一個就別玩了

但是社群經營與多粉絲專頁經營在擴散性上已經成為Facebook營收來源時,「可操作性」就大於他的社群自然擴散的「趣味性」。每個粉絲專頁都想要影片的病毒行銷,但是那些沒變成病毒的都有可能成為雜訊。

而線下的經營當然是Facebook無法觸及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以往的個人推播也在Facebook廣告投放的概念下,被大量侷限了。你真心想要分享某粉絲專頁的內容(連結):個人連結觸及率超低,社群的核心概念是「分享」,有了分享才有「社群分享的擴散點」。但是現在的擴散點,不是那涓滴成河的真實推薦,而變成了「Facebook廣告投放」。

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Facebook因此變「無聊」了。你要在一個無聊的平臺上面投入多少人力與預算?

但是即便如此,每個企業都還是有社群的四個功課要做。

一、重新思考社群對企業的意義在哪? 大型企業對於社群的過份期待(導流、導購、轉換率)?還是我們應該重新去思考凱文‧凱利所提到的「鐵粉理論」?

二、Facebook廣告投放手,就成為了一個需要的角色。 這方面就不多說了。臺灣廣告投放手的人才缺乏之可怕。但是這也是一個有趣的循環,投放廣告人才少,薪水高,大企業只會讓他產出更多的「商業價值」,但是就回到了「無趣化」循環。

三、好的內容與議題操作還是有價值 但是價值有時候過不了大企業的眼。所以日後社群人才起碼會分成兩種人材(職場上需要的個性不同):一種是內容經營者,他可以創造好內容與議題,但是在一些專業領域上,我們需要「生活在其中」的生活家(請參考一份社群經理人的履歷...該怎麼寫?),搭配上述的FB廣告投放手進行社群效益的巨量增輻。

四、尋找下一個社群平臺的先行者優勢 從2009年Facebook開始在臺灣盛行,到現在2016年七年的時間,在最後兩年發酵,在IPO之後變色;行動App也比我們想像的還快走入紅海期,我們都看到了先行者佔到了多少優勢,這才是社群平台真正獲益者的優勢。也許以一個大企業的角度來說,這句話才是重點。

你們找到了下一個不年輕,但是正準備蓄勢待發的新平臺嗎?還是又要等到下一個平臺快速走入紅海之後,又喪失了一個扭轉現況的機會?

歡迎大家來到「後社群時代」。不失也是一個重新認清時機點、投資成本與適用產業的時間。

放上Amazon與PChome在流量上的分佈,僅說明「不是每家企業與產業都需要『社群平台』」,但是都需要經營會員與品牌印象(老派與本質)。每家企業與消費者溝通的方式,是一的長期建立的默契與會員認同感(by多元的Service)。

 

★ 延伸閱讀:社群平臺經營必殺技,四大要素不可少

★ 本文特色圖片來源:pixabay

★ 責任編輯:Vista Cheng

 

歡迎加入TeSA的LINE@帳號,共同關注電商、創業領域的最新資訊!

歡迎關注TeSA的LINE@帳號

好友人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