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後社群時代」,別讓粉絲分崩離析

作者介紹:

本文作者是Arizona Ou,目前為政大研究生,五年前誤打誤狀進入電商產業,對網路行銷與新興產業等領域充滿興趣。當過記者,編輯,願意以文字分享電商漸漸深入各界生活的觀察。

如果說「後社群時代」怎麼解釋,筆者欲擅自解釋為Post-cyber community或是Post-virtual community。這代表社群是存在的,但是是解構的,換言之存在於社群裡面的人,可能沒意識到自己與這個社群的絕對關係,反而是以一種游離的、藕斷絲連的方式維繫。

這就是經營Facebook粉絲專頁時最害怕遇到的對象吧。看著粉絲團人數越來越高,但互動率就是怎麼都提不起來;不然就是活躍度不低,但轉換成購買的力度卻一直軟軟提不起勁。不禁令人著急自己的廣告費都要丟到水裡了,要嘛就是再提高預算,要嘛就是再想其他管道製造話題、提升曝光率。

最近聽到友人外包了某廠商的粉絲團經營,要賣健康雪靴。才開始了幾個月就被廠商終止經營,原因是覺得看不到成效。友人委屈地說這個粉絲團觸及率與活躍度都很好,正是要慢慢導入商品的時候,廠商卻連這一點醞釀期都等不下去,前功盡棄。

既然稱作粉絲專頁,就不能一味地催結購買,否則同好傾向何在? 臉書粉絲頁經營中雖然一部份的工作是廣告投放,但這廣告不全代表傳統印象裡的宣傳、推銷以購買為目的的手法。必須將相同興趣的粉絲們好好鞏固住,並且提升他們對這個粉絲專頁的關注與參與,把一個所謂的「粉絲專頁」名符其實地經營好,才能談進一步的利益。

目前國人手機上常用的App大概十個……那常用的FB粉絲頁有多少呢?答案是五個!根據波仕特2015年底針對1,797位13歲以上民眾進行的調查,追蹤1-5個的佔半數以上,第二位6-7個的只占8.5%。這樣代表雖然全球粉絲頁數量劇增超過兩千萬,個人手頭上讚來讚去的還就是那麼三、五個。粉絲頁非常容易就流向空虛、幽靈化起來,特別是為有所目的而設置的粉絲頁。

對於真心想耕耘網路電商者而言,粉絲數量與觸及率已經不足以成為目標,要攻下的是每人手中那珍貴的五個常用名額,把分崩離析若有似無的粉絲拉回討論的熱潮裡。雖然是虛擬社群,人際間的往來互動還是首要關鍵,若只有一方拼命在播放電子花車,群眾的冷感只會越來越明顯。

 

★ 延伸閱讀:展望2016,歡迎來到「後社群時代」

★ 本文特色圖片來源:pixabay

★ 責任編輯:Arizona Ou

 

歡迎加入TeSA的LINE@帳號,共同關注電商、創業領域的最新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