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A選書】 人工智慧在台灣

本書摘由天下雜誌出版提供,內文取自《人工智慧在台灣》,作者陳昇瑋,2019/6/4出版。感謝授權TeSA刊登。

源起 歡迎來到紅皇后的領地!

「在我的領地中,你必須盡全力跑,才能維持在相同的 位置。如果你想前進,就必須跑得比現在快兩倍!」 (Here, you see, it takes all the running you can do, to keep in the same place. If you want to get somewhere else, you must run at least twice as fast as that!)

這句出自《愛麗絲夢遊仙境》紅皇后的話,生物學者早 在 1970 年代,就用以探討生物圈的演化競爭;1995 年 再被哈佛大學學者卡夫曼(Stuart Kauffman)拿來描述 商業生態圈的動態競爭,稱為「紅皇后效應」 (Red Queen Effect)。

紅皇后效應指的是,商業世界中的動態競爭,讓組織必 須不斷加速學習,但前進的同時,市場淘汰機制也跟著 加速,於是競爭不斷加遽。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與其 競爭者雖然都花了比過去更多的力氣,但雙方的相對位

置,並沒有任何改變。如果想要擺脫競爭對手,必須付 出加倍的努力,或是調整前進的方向,或是改變跑法, 才有超前的可能。

寫於一百五十多年前的童話故事,如同先知般,完全料 中數位經濟時代企業面對的真實挑戰,也是橫亙台灣這 二十年來產業發展的具體困境。

當熟悉的方法不再有效 就像愛麗絲看到紅皇后不停跑步,卻還是留在原地不 動,她忍不住對紅皇后說:「在我們的國家,只要你跑 得夠久、夠快,你就一定會到達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也曾經與愛麗絲一樣,以為只要跑得夠快、夠久, 就能抵達我們想要的目的地。雖然台灣企業曾經熟悉的 營運模式,不再能獲得足夠的成長與獲利,但我們並沒 有放棄過去習慣的速度與跑法。

無論是哪個政黨執政,「拚經濟」是跨黨派的共識,政 府也不斷推出各種產業獎勵或補助方案,從行動通訊、 生醫、雲端、大數據、綠能、智慧製造、循環經濟⋯⋯ 一路走來,幾乎無役不與。

產業界當然也不斷努力,持續降低成本、提升良率、準時交貨、低價搶單⋯⋯過去創造經濟奇蹟的代工模式, 在製程改善與管理最佳化幾乎已做到極致,已屬全球標 竿;企業也持續致力於創新,只要是先進國家大企業有的,各種新技術、新系統、新營運模式都願意嘗試。只 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些年來我們彷彿一直停留 在原地。

在 2012 年,人工智慧相關技術大突破後,這個情況更顯嚴峻。幾乎沒有人可以否認,人工智慧正在改變這個 產業的遊戲規則;而無論我們有沒有察覺,願不願意接 受,人類產業已經進入紅皇后的領地,若沒有不一樣的 做法,努力跑再久頂多只能停留在原地。不跑呢?直接落隊,再也沒有機會。

人工智慧點燃新一波巨變 就像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所說,改變是 唯一的不變。把時間拉遠一點,五百多年前德國一位金 匠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發明活字印刷,影響所 及觸發宗教改革、催生現代科學,更創造出全新的社會 階級與職業。這是新科技所帶來的思想自由,以及社會改變。

類似的故事在人類歷史上不斷上演,而距我們較近的新科技叫做網際網路。1990 年瑞士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室 (European Orgam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dn, CERN), 來自英國的伯納李(Tim Berners-Lee)開發出全球資訊 網(World Wide Web, WWW),不到三十年間,網際網路已經不只是生活必需品、獲得各項資訊的重要媒體與 工具,甚至改變人際關係、知識搜尋、學習方式、商業 行為等。

改變,從古至今沒有變,但是改變的速度愈來愈快,一 點點慢下來的跡象都沒有。目前引爆人類社會巨大改變 的主角,正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人工智慧經過逾五十年的發展與頓挫,終於在 2010 年 之後有重大突破。

由於人工智慧能夠發展與應用的空間,絕對不小於網際 網路、雲端運算及行動裝置,因此世界各大科技公司甚 至政府,都大舉投入資源進行研究,很快就在技術上持 續突破,而應用也遍地開花。

在 2016 年,光是 Google 一家公司,就有超過 4,000 個 運用深度學習的專案。經過近兩、三年的技術發展與商 業擴散效應,人工智慧也已讓許多產業開始轉型,以不 同的方式來規劃、生產及提供它們的產品及服務,而且,改變速度愈來愈快,影響所及也愈來愈廣泛、愈深 入人們的生活。

人才流失嚴重 產業元氣大傷 在全世界都因新技術而快速變化的此刻,台灣卻仍然困 在多年不變的困境中,儘管看似努力向前奔跑,但實際 上卻排在後頭,隊伍愈拉愈長,距離領先群也似乎愈 愈遠。

由於產業難以轉型,長期以代工出口作為經濟成長主力,台灣的匯率、稅率等相關政策,一直以維護貿易穩 定、經濟成長作為最高指導原則。

長此以往,由於沒有出現新的產業生態圈,無法創造新的價值,只能在價格、成本與技術週期之間拚搏圖存, 卻不知已使得產業體質元氣大傷。與體質最直接相關 的,就是人才流失嚴重。

人才外流是攸關產業競爭力、國家發展的重要議題。根 據全球人才社群網站 LinkedIn 統計,台灣外流最多的人 才是軟體工程師。原因是過去幾十年來,大部分的人才 都集中在半導體業跟製造業,一貫的思維是「買硬送軟」,軟體人才的待遇、舞台、升遷及培育相對不受重視,導致想找有經驗、有格局及視野的軟體大將,難度 非常高。

同時,台灣也缺乏做深度研發的環境。長期專注於製造 代 工, 企 業 大 部 分 只 做 D(development) 不 做 R (research),但台灣人才沒有研發能力嗎?恰好相反! 實情是,很多公司只讓大把的碩、博士擔任製程工程 師,大多著重於產線運作、效能調校、降低成本這些漸 進式研發工作,人才缺乏足以大開大闔、跳脫格局、發 展潛能的舞台,礙於這些產業的研發局限,要升級更是 難上加難。

軟體跟硬體產業有很大的差異。在硬體產業,人員被指 定在一個非常精確的位置上,資源、材料跟流程都是固 定、有限的,不可能拿著製造鍋子的原料,突然變出一 個機器人。

但軟體產業從頭到尾所有的材料,就是「程式碼」,程 式碼是無限的,變化無窮盡,可以寫出作業系統、商業 網站,也可以寫出無人駕駛、人工智慧,端看軟體工程 師被賦予的任務,以及他們本身的技術能力。

正因變化無窮盡,而人類時間與能力有限,所以軟體產 業的開放源碼精神十分活躍,互相交流與學習,期待能設計出更好的軟體,與硬體產業大不相同。

產業升級人才比資料、設備更關鍵 萬事起頭難,若要發展台灣的軟體價值,無論是軟體產 業、以硬帶軟或軟硬整合都好,需要大批的軟體人才,而人才必須要有舞台可以發揮、有位置可以流動、有場 合可以交流,有能者才有機會在其中醞釀養成。因此, 技術交流平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時,也一直是台灣軟體生態環境中缺失的一塊。

本書簡介:

帶你一次掌握人工智慧的能與不能、四大象限分析臺灣產業發展AI的方向,從0開始,企業導入人工智慧的必備Konw-how

大家都在談AI,其實比起資料、設備,更重要的是打造企業專屬的AI班底。本書作者陳昇瑋是台灣少數擁有學術與產業背景的技術傳教士,他以跨域者獨有的視野,致力於推動人工智慧在製造、金融、零售、服務等各產業的深化應用及創新轉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