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融入臺灣社會,顧立楷談UBER兩年在地推廣

作者介紹:

本文作者是Arizona Ou,目前為政大的研究生,五年前誤打誤狀進入電商產業,對網路行銷與新興產業等領域充滿興趣。當過記者,編輯,願意以文字分享電商漸漸深入各界生活的觀察。

進軍臺灣超過兩年的UBER,目前在臺北的司機帳號已經達到上千名,最近又開始進軍臺中,挾帶著原來就已經有的知名度,臺中在拓荒時期的註冊率竟然遠比臺北同時期高出兩倍。

在臺北分公司領導十四名員工,同時調度上千名司機的是七年級的總經理顧立楷,生長在臺灣的他現在作為美國總公司與臺灣消費者中間的橋樑,這段時間秉持對創新公司的認同在臺灣打拼,顧立楷要推廣的不只是一個新的叫車服務,更是一種「共享」理念。

原本一直服務於顧問業,但由於對創業和網路服務的興趣,顧立楷曾經自己成立競標平臺Bid&Buy,之後由於UBER想找人負責臺灣市場,抱著對創新的認同以及想到大公司看看的願景,就將手上公司結束,開始為UBER探索臺灣市場。

還沒加入UBER前,只是從大眾媒體上看到報導,顧立楷說自己之前也沒在美國搭過。直到率先來亞洲打頭陣的新加坡分公司同仁與他分享,讓他看到一些頗為認同的經營理念,例如:UBER堅持每個國家的分公司需要由當地人自己經營,而不是空降部隊來管理,畢竟只有在當地環境下生長的人,才會熟悉當地的交通模式。

跨國公司  本地化經營

光在亞太地區就已經深入79個城市,UBER必須應付各種不同的社會民情。例如在印度,信用卡滲透率只有6%,大多數人不習慣使用信用卡。但印度社會仍需要一個安全可靠的交通承載模式,因此UBER現在當地推行使用現金付款,並且仍然保有所有線上資料,提供乘客保障。

至於臺北的市場模式則是跟美國比較相像,除了信用卡已經普及,臺灣人也很習慣使用Google地圖。但在服務方面就有很大的差異,由於臺北的交通已經很發達,特別是計程車本來就很方便,因此UBER在臺北目標是以高品質的服務吸引消費者。除了車款車型等的篩選,網上還有影片教導司機如何更顯專業。


(UBER司機教學流程/UBER製作)

除了司機的服務言行要注意,行車時的路線、時間也都會被記錄。顧立楷說:「其實乘客在車上掉的東西幾乎都能找回來。」收費也比計程車低約30%,可謂是「務」美價廉。另外UBER還有給司機評分的機制,每趟行車結束後客人就以星星來評價,如果分數長期不到標準司機就有可能面臨帳號停權,同樣司機也能給乘客星星呈現對方是否為「奧客」。顧立楷進一步表示:「這就好像拍賣網站C2C的方式,平臺上有評分機制,對買賣雙方都比較安心。」

UBER的共享模式 增加外快收入&工時彈性

顧立楷認為共享經濟是將原屬於個人所擁有者,移轉為租借或分享的狀態。這種服務常常有可能以比較低廉的價格出售,原因是因為通常被租借者是已經擁有的東西,出租借方會認為這似乎是一種外快,利用剩餘時間善用閒置物品,少賺一點點也划得來。站在消費者角度,則會覺得服務的價格越低越好,特別是搭配上一定的信任度,有安全、可靠的感覺,自然而然願意使用這種「共享」的消費模式。

「我覺得在臺北經濟壓力大的人很多,很多人被迫接受無薪假、無薪加班,也有些行業例如仲介、業務等,收入不是每個月都很穩定。UBER就能提供一個彌補收入缺口的管道。」顧立楷表示目前約30%司機是一周開不到10個小時,代表這些人大多是利用額外時間開車,而臺北人除了會找兼差以外,還有不少人是為了保有自己工作時間的彈性而加入。「例如有些單親媽媽或家庭主婦,他們加入的動機就是想兼顧家庭,不少人平常就有自用車,除了拿來接送小孩以外,就加入UBER,方便自己安排時間上班。」

據UBER統計,目前臺北的註冊司機如果每週開車20小時左右,一個月大概可以增加新臺幣三萬元的收入。另外UBER還會常常用每週Email提供載客率高的時段與地點,讓司機們盡量有效率的提昇載客效率。

至於共享經濟走到了房與車的租借,下一步有可能開發的項目是什麼?顧立楷認為是「人力」。他表示目前美國已經有公司推出幫忙採購、買菜等的服務,UBER以其時空上的彈性,在美國已經開始進駐物流的UBER RUSH服務,以後臺灣也可能引進。


(UBER  RUSH的宣傳影片/UBER製作)

推動創新服務 盼改變社會觀感

目前UBER服務在臺灣還屬於推廣的階段,外界對於此新興服務有不少疑慮。去年行政院曾邀集官員、學者及民眾等,召開「uberX自用車載客意見徵集」,政委蔡玉玲在會議上提出了改善方向,顧立楷表示都積極在達成。例如保險部分,已經與本地的保險業者在洽談,由於被保險人數量龐大,因此保險公司正在開發新的合作方案。另外稅務方面也已經延聘專業的稅務人員與國稅局在接洽。合法性的問題,將在未來配合政府的「多元化計程車方案」。

顧立楷表示這個公司成立至今也才六年而已,但現在全美已經有超過七十個城市或州將網路叫車納入法規,澳洲更是在UBER尚未進入前就已經合法化,因此他對臺灣UBER的前景是相當看好,進入法規也納為目前的優先目標。

作為新興服務的UBER要讓社會大眾適應不容易,首先使用上就受到必須下載App、註冊帳號等門檻限制。因此公司丟出大量的優惠序號配合行銷方案,希望能促進使用者的「首次體驗」。顧立楷觀察到,UBER服務好價錢低,只要搭過一次的消費者,以後的回購率與黏著度反應都算很好。

對於未來,目前美國已經推出結合FB messenger就能使用UBER的服務,臺灣也預計在第一季時要推出。另外也要與Google maps合作,以後使用者搜尋到達目的地時,除了顯示走路、大眾交通工具等時程,也可以看到搭乘UBER的車資估計與時間。以後,還計畫引進共乘分享的UBERPool服務。

 

★ 延伸閱讀:GDP保衛戰:從經濟部擬開放Uber合法上路談起

★ 本文特色圖片來源:UBER 提供

★ 責任編輯:Vista Cheng

 

歡迎加入TeSA的[email protected]帳號,共同關注電商、創業領域的最新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