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過七旬的創業家看不同年齡層所擁有的資源,關鍵在於如何整合?

作者介紹:

本文作者是Wu Chu-Jui,目前旅居上海。2014年曾和Mario、Vista合著《》一書。

最近,我又把馬雲說過的那句:「我說臺灣沒希望了,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拿出來複習。這句話是馬雲2010年時到臺灣時所見的景象,此話在當時造成了相當大的迴響

不過,當我最近再把這句話拿出來玩味、咀嚼時,發現出問題的根本不在於這些人的年紀,而是在這些人的想法。七八十歲的人難道真的就不能創新嗎?還是說該用什麼樣的模式來創新呢?

這邊我想提出一個觀點:不同的年齡層各自擁有不同的資源,關鍵在於如何整合?

那是2010年的夏天,我到美國的第三個夏天。這個夏天,我遇到了一個可能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的經驗,那就是加入一個由一位七十歲「老人家」Timothy Collins所創立的新創團隊。

七十歲了還在玩新創?在臺灣人的傳統思維中,七十歲不早該退休了嗎?幹嘛還要玩新創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這個人難道是「頭殼壞去」?況且馬雲都說了如果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沒希望了!但我想要說的是:創新這檔子事,關鍵不在於年齡,而是在於如何將軟、硬體整合,以期發揮最大的應用效力。

Timothy Collins先生在2007年創立了KleenSpeed電動車公司,在此同時他也創建了一個讓我們這一票年輕人發揮的舞臺。當時候這群不到30歲的年輕人身上,都帶有不同的特質與資源:首席技術長Dante Zeviar有著德國著名大學車輛工程碩士學位,專精於電動車系統的研發;電池工程師Justin Werre則是曾經任職於Tesla,對於電動車電池系統具備相當的經驗;Matt Klein則是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的博士研究生,專攻綠能車輛的電池冷卻工程學;Kyle Greenhaw則是擁有一雙巧手的車體工程師,善用不同材料打造電動車體;而和我一樣同樣來自臺灣的戴誌忠,當時則是負責電動車的外觀設計;還有其他負責不同電動車輛工程的年輕工程師,也加入這個團隊。

除了上述的這票年輕人外,KleenSpeed同時也有許多不同年齡層的顧問,他們來自不同領域:有半導體行業的高層,有來自汽車分時租賃公司,也有PG&E太平洋天然氣電力公司的資深工程師。不同背景的行業菁英齊聚一堂,為的就是提供KleenSpeed在不同階段所需資源以及經驗。

至於Timothy Collins先生,則是一位傑出的金融家以及連續創業家。在創立KleenSpeed之初,他已經是舊金山一家風險資產管理公司的總裁。在經營KleenSpeed的同時,Timothy Collins先生也運用自己的人脈以及金融產業經驗來幫助KleenSpeed。

和Timothy Collins先生一同工作的那兩年,我在他身上看到了無比的活力。很難想像一位70歲的老先生,還可以天天開著人稱賽車道路版的Porsche GT3上下班(這是在Timothy Collins先生創立KleenSpeed之前就已經購入的座駕,支持綠能的他已將座車換成Telsa Model S)。當然,也看到了他對於電動車的熱情以及獨到的見解。更佩服他願意相信一群同樣是充滿活力並且具備相當專業能力的年輕人,為彼此、也為這個世界打造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年紀,真的是創業家無法跨越的鴻溝嗎?在我看來,鴻溝永遠都在,但問題在於有無勇氣尋求解決之道。

 

★ 延伸閱讀:創業家注意:進攻中國市場之前的停看聽

★ 本文特色圖片來源:pixabay

★ 責任編輯:Vista Cheng

 

歡迎加入TeSA[email protected]帳號,共同關注電商、創業領域的最新資訊!

歡迎關注TeSA的LINE@帳號

好友人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