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 vs. 創業家:創新之路該怎麼走?

作者介紹:

本文作者是Ryan Chou先生,過去曾任職於城邦集團,有新創、中小企業與千人以上公司的人資經驗,並曾在企管顧問業與百家上市櫃公司合作。 目前二次創業中,希望以新服務、技術提升職場有志者價值, 願成為更有能力付出的人。

昨天一早,先是看到媒體有關遠傳電信網路暨電子商務事業群執行副總洪小玲即將離職的報導,這消息也立刻在TeSA社團引起廣泛的討論,這則新聞的熱度猶在,旋即在昨晚又傳來更新的訊息,洪小玲將在八月轉戰鉅亨網,瞄準互聯網金融

洪小玲女士於2012年4月30日加入遠傳電信,擔任首席顧問。她在台灣、香港與中國有近20年行銷、產品、新事業開發與管理經驗,其中有12年在網際網路產業的經驗。加入遠傳電信前,她曾擔任Yahoo!奇摩(雅虎臺灣)的董事總經理,任職期間帶領台灣市場營收達到Yahoo!全球第二名,僅次於美國;還曾擔任雅虎大中華區電子商務副總經理,帶領團隊打造電子商務平臺與業務;並曾任職亞馬遜全球副總裁,在中國推出商戶業務,服務內容包括亞馬遜商店與物流服務等。在進入網際網路產業之前,洪小玲曾任奧美公關經理,在市場行銷和傳播領域有紮實的歷練。

看到這則最新的動態,讓大家又回顧了洪小玲過往在Yahoo!奇摩、中國亞馬遜的傑出事蹟,也讓人忍不住聯想:專業經理人過往在企業的成功經驗,真的是可複製的嗎?而經理人和創業家,又有哪些不同呢?

回想在兩年前,我選擇開始第二次的創業之路,以為用前東家人力倍增、新產品上市過程所得到經驗,加上找到專業分工明確的團隊,應該準備好面對一飛沖天的成長了。但現實是很殘酷的,創業這條路也跌跌撞撞,走得並不如預期。而看看同時期也在創業的夥伴們,這些人之中自然也不乏出身大公司且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但根據個人非正式的統計結果,他們的成功機率似乎也沒有特別高。

不可否認,工作的基本功是經理人的強項,而他們所擁有的資源、人脈,往往也比初出茅廬且沒經驗的創業者來得多。可是,人們通常會有其習慣領域的侷限,在既有組織內的工作習慣往往是固定的,且多半被要求需提出全方面的計畫,謀定而後動。這種集結陸、海、空三軍的作戰模式,自然有其優點,個人認為經過時間的磨合,歷練出來的是「整合」的能力。

但創業必須從0到1,更多時候就像是打游擊戰。不但資源不足,市場資訊有限,往往連競爭者也非常多,很容易看不清楚市場的全貌。如果還要執意先研擬出全方位的作戰計畫,可能敵軍都殺到家門口了。尤其在網路產業,往往不是追求第一,就只能退出,若讓對手輕易拿下市佔率,大概也就沒戲唱,可以準備洗洗睡了。

所以,我認為創新更需要的是「彈性且快速推進」的能力,再想想小米科技創辦人雷軍所提出的「專注、極致、口碑、快」,還是很有道理的。

經理人和創業家之間,還有一個我所觀察到的差異:資源愈多的人,會傾向用對接的方式進入市場;而手中沒有資源的創業者,就不得不去逐一去敲客戶大門,透過殷勤的接觸與拜訪來打開市場。後者看似非常沒有效率,但是把顧客當作是報表上的數字或真的想要去了解需求,往往最後所得到的結果也會非常不同。

況且,「對接」失敗的例子也很常見。很多經理人過去仗著大企業的光環,然而一旦轉換跑道,時空環境改變之後,很多東西都需要被重新檢驗。試想外界看的是你的名片,還是你這個人?此刻就可以得到驗證了。

當然,我也看過強上加強的經理人所領軍的創業團隊,把過往經驗當作開創新事業的基底,並能適應市場快速的變遷,進而找到突破點灌注所有資源,一鼓作氣取得市場優勢。整體而言,經理人和創業家在不同的領域各擅勝場,但成敗的關鍵就看個人是否能再次突破習慣領域,進而再創高峰了!

 

★ 延伸閱讀:專業經理人的宿命:從遠傳高層人事異動看企業經營哲學

★ 本文特色圖片來源:pixabay

★ 責任編輯:Vista Che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