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是海水!好內容應該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本文作者陳伯麒(Boky Chen),好奇心創意有限公司專案經理,致力於思考各種專案有趣、創新的解決方案。感謝授權TeSA刊登上稿。

我很喜歡奇葩說的馬東曾說的一句話:「內容是海水,拍打到不同的岸邊,就形成截然不同的浪花與型態。」
內容行銷是很難去定義邊界的集合,它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有影音、音頻、文字、圖片等等,我覺得都可以算是內容行銷的範疇,也因此各種型態都有其不同的做法,這邊就先簡單討論文字內容。

如果內容是海水,即使不同型態,解決的還是一樣的本質問題。

我個人比較認為內容解決的核心還是「焦慮」,知識文解決知識焦慮、娛樂文解決人們談資上的焦慮、廢文解決人們殺時間時的焦慮。
既然內容的目標是解決焦慮,而每個焦慮都代表著一個問題,那我們就可以很有目標性的去設計內容產出。

呂睿認為一篇好的內容應該要有三個條件:

1、流暢的文筆與嚴謹的邏輯:
畢竟內容文案不像銷售文案一樣直接暴力,通常會有些篇幅,如果前後邏輯不嚴謹或文字使用上不夠好,往往讓人容易分心或直接不看。
2、對受眾來說是有用的內容:
這個比較直白,受眾都喜歡看對他有幫助/得到新知識的文章,久而久之也會對這個品牌有好感。
3、能夠挑起受眾的情緒:
人是感性的動物,內容如果能挑起情緒,也容易讓他們印象深刻,所以「換位思考」的能力就相對重要。

呂睿提到的幾點我覺得都很重要,也是我自己在檢視文案內容時的檢核關鍵,這邊另外補充我自己幫人規劃內容時的方法。
首先,我認為一篇好的內容文章,應該要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它不能只是短時間大家看完就沒了,而是應該兼顧多種效果。

而在數位這塊,SEO的影響就一定要考慮進去。「曝光>留存>轉換」這簡單的三板斧之所以歷久不衰,就是因為它可以應用到各種不同狀況。

當我要開始產出一篇文章時,首先要求的就是大量曝光,因此這篇文章的切入點一定要切到我目標受眾的焦慮(問題)。我會通過像是 app.neilpatel.com 、Gooogle Ads 關鍵字規劃工具、搜尋趨勢等關鍵字工具,先找出針對我的品牌領域,大家都搜尋了哪些關鍵字,越密集的關鍵字代表這共同的問題或焦慮越大,那從這個點切入就會是一篇容易取得高曝光的文章。(對後續的SEO效果也有加分)
曝光到留存之間還有三個關鍵,就是引言、首圖、標題,以社群媒介來說,這幾乎是所有平台在分享內容文章時都會有的。
這一部分我覺得做的最好的還是新聞媒體,他們針對怎麼把讀者吸引點進去研究之久,數字前置、模糊答案、設問情境等等,都是他們常常使用的方法。

其中,如果要我選一個核心關鍵,那就是要讓看到的人有參與感,覺得這與「我」有關。這部分可以參考 Buzzfeed 之前有分享過一個叫 cultural cartography 的圖,條列出各種會讓人們有參與感的元素,我覺得在引發人們觀看與分享上有很大的幫助。

▲ Cultural Cartography指出使人有參與的內容元素。(圖/網路)

接下來到了留存,怎樣的文案內容會容易讓人看完?有邏輯架構的敘述必不可少,然而根據許多統計都可以發現,一篇長文或文章從頭到尾全部看完的比例大多不到5成,有些甚至只有3成。

是這些文章寫得不好嗎?我覺得不一定,更多可能我寧願相信是大家的時間跟閱讀習慣更破碎了,太長的文章你會存起來晚點再讀,或掃個一眼發現太長就放棄了。

因此要做到好的留存與轉換,我個人滿喜歡倒三角式的寫法,先在第一二段快速總結整篇文章的內容,並且告訴他結論,甚至適時的在前段或中段就置入品牌,畢竟如果把廣告放在最後他卻沒看完,那你寫了一整篇也就可惜了。

這部分有時我還會刻意去限制字數,超過 1,500 字真的就比較不容易短時間閱讀完,一篇文章一次只講一個重點最好,一次想全部關鍵字都寫到有可能反而導致跳出率超高。(當然如果是整理文就另當別論)

產出文章時,利用魚骨圖是個好收斂方法,避免前後文不對題,有做好 SEO 的調查的話,在內文跟引言設定時也可以花點小心機,這些都是能夠讓一篇文章起到持續性功效的好方法。

-----

★ 本文特色圖片來源:Unsplash
★ 責任編輯:黛比
★ 推薦活動:品牌必學行銷策略與文案實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