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熱點】民以食為天(二) 店舖與外送員生存心法

本討論串摘自TeSA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特此感謝提問及各位前輩的回覆。原討論串由此進。

外送訂餐的崛起,顯然也帶動市場對於用餐的需求有了改變,先前提到打開手機,瀏覽自己愛吃的餐點,按下訂購後,就能在家裡舒服地等待美味的食物送到手上,已經是現在的日常體驗,這種體驗對消費來說既省時又方便,但是,另一方面,外送員們與店家,也對於這種新模式甘之如飴嗎?

根據Meet創業小聚《訂單被剝三「成」皮,餐飲業還搶合作?從外送平台兩大趨勢,看台灣金母雞產業養成中》報導提到,德勤(Deloitte)調查統計發現,亞洲有1/3的消費者會使用外送服務,其中7%的「常客」,平均每週會叫一次外送,尤其是台灣,根據財政部統計,去年餐飲業家數達14.1萬,是六年來新高。除了本土業者有無快送、foodomo,還有Uber Eats、foodpanda、deliveroo三大國際外送平台搶客,稱台灣是外送訂餐的一級戰區一點也不為過。

Uber Eats台灣總經理李佳穎表示,今年第一季的用戶數和外送趟數比去年同期成長三倍,「速度比所有人想得都更快。」foodpanda業績同樣進入「瘋狂成長期」,看好後續發展,若粗估下來,台灣餐飲外送市場至少有百億規模。

文章中提到,合作餐廳多寡,向來是外送平台命脈之一。但除了數量之外,有多少「名店」願意投懷送抱,對平台聲量、談業務都有影響,例如鼎泰豐相當要求食材新鮮度,對於外送的要求就會更嚴格;同時,有些店家也認為,想要靠外送訂單真的增加收入太困難,倒不如將平台視為一個宣傳行銷機會,也有助於增加來客數。

文章一貼出,版上網友也討論起來,回覆道:「小商家來講,有兩大效益,1. 節省外送人力2. 可帶來額外生意量」、「高中生中午的時候校園外一堆foodpanda 在等人領餐點」,也足以見到訂餐外送平台在年輕族群間的盛行程度,人手一機的時代,外送平台含金量或許比大多數人想像中來的更大更廣。

訂單的橋樑 外送員甘苦談

上篇文章《民以食為天(一) 訂餐外送商機大不大?》提到消費者對於外送費這件事大多是可以接受的,比較機會成本來看當然是划算,但另一方面,外送員的薪資怎麼抽成,也讓大家非常好奇。

有版友指出,儘管市場需求大、訂單量爆棚「但外送員依然低薪」,底下有網友出聲附和,認為「每單賺個30多,扣車損耗跟油錢,還不算罰單,業者還說能達年薪百萬,有點浮誇」、「如果一單用30元算,每一天都要跑一百多單,我總感覺八成在唬爛,不然就是一單的單價超過30元」不過這一串討論串也釣出網友貼出外送員薪資計算,為大家解惑。

原來外送員的薪資一般來說有分兩種,一種是尖峰時段,另一種是離峰時段,根據送餐的趟數不同,分別也有不同的獎金計算方式,另外,如果連續六天每天有送達3趟以上,還有加上獎勵金400元,若是連續七天都有至少3趟的業績,則達到500元的達標獎勵。(參考Ubereats外送員工作心得分享)

這也難怪有版友提到「上星期在吉野家碰到外送員在聊天,他一個月賺十萬,主要是衝假日,雨天還有宵夜,假日和雨天一送都是一整家人的,金額不小耶」但是十萬的代價,要風雨無阻、趕時間還有交通的風險必須承擔,也是有自己的辛苦之處,現在的外送員越來越多,市場上是不是會達到飽和,或是衍生出另一種商業型態,著實有待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