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家去哪兒?決定西進矽谷、東進北京或原地不動之前,應該知道的幾件事情

作者介紹:

本文作者是Daniel Zen Chang,目前為PEOPLE X(貴人網)的創辦人以及關鍵評論網的駐站作家。在日本工作時間,長達13年。熱愛創業以及旅行,因此前往中東、中國與美國等時,都習慣當沙發客與當地人接觸。曾經在Park Hyatt Tokyo任職宴會場管理,日本惠普負責CitiBank等全球企業業務。

根據統計,中國的天使投資金額平均約80萬美元,決定時間只需要約一兩個禮拜。臺灣本地的創業者朋友,該何去何從?

山明水秀、四季分明的地理條件,讓臺灣可以產出各式各樣美味的蔬菜、水果。浮在太平洋這個婆娑之洋的美麗島嶼,不但農、漁業發展興盛,每年也吸引不少觀光客前往。臺灣無庸置疑是福爾摩沙,海洋上的寶島;但以創業環境而言,卻很現實地遠遠比不上美國或是中國大陸。

矽谷對於創業圈而言,無疑是一個聖地,也因為如此,在國內有不少的經驗分享或是報導。但對於中國大陸的報導,卻大多還是停留在整體的經濟成長或是因成長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所以在本文分享當中,我會著重在於中國大陸驚人的互聯網以及創業環境。

中國李克強總理在五月份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國家政策,不但大力鼓勵大眾創業,也提出具體的輔助策略。但政府提倡的事情,在實際的運作上總是有很大的「溫差」。到底在北京、上海等一級城市的創業者過得如何?民營跟政府機構做出了什麼樣的措施?我們先從中國的「矽谷」,也就是中關村來瞧瞧。

中關村位於北京的西北方海淀區,也是中國頂尖的兩所大學北大及清大的所在地。這不禁令人聯想到位於Stanford及Berkeley等名校附近的矽谷。除了百度、小米等大企業之外,最近回到大陸的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也位於中關村,但現在最火熱的並不是這些公司,而是在「創業大道」上的3W咖啡、車庫咖啡與36氪等另類孵化器

李克強總理也親自拜訪過的3W咖啡,就位於創業大道的入口,我人在3W咖啡跟北京的創業者交流時,李開復也剛好在樓上演講。一、二樓為開放式的咖啡廳,沒有低消,這是一個即便不點任何東西也可以待上一整天的另類咖啡廳。電源與無線網路也非常完善。在場的所有人都跟創業有關,因此你可以隨時聽到「項目」跟「天使輪」這兩個字(項目就是創業的服務、產品,天使輪大概就是A輪之前的早期投資)。

車庫咖啡與3W比較大的不同,在於車庫咖啡並沒有孵化器的概念。只要在車庫咖啡混,隨時都可以找Mentor(導師)聊聊。也有免費的Membership,每一個人都可以申請。唯一的條件就是「開放」和「互助」。只要介紹自己做的項目,專長是什麼?就可以申請。而36氪則是沒有咖啡廳,僅有孵化器。由媒體起家的36氪不僅在科技媒體上有一番作為,新創孵化以及群眾股份募資也開始佈局。根據36氪活動組告訴我的訊息,在今年七月或八月,就會帶著新創團隊以及天使投資者會來到臺灣。

這些中國頂尖的孵化器一律不要求任何股份。可以把它們想像成Y Combinator,但不收取股份。不但會幫你介紹創投、導師之外,也會幫助你在媒體上曝光。舉例來說,我有一個很厲害的臺灣創業朋友就進到3W以及創業邦的孵化器,也上過中國大陸的央視。進入孵化器是唯一拿到資金的管道嗎?不,因為中國大陸的天使實在太多了。

即使你人不在中關村,在北京東邊的金融重鎮,也就是朝陽區的星巴克也可以聽到新創者跟投資人的對話。這火熱的程度就像前一陣子在臺灣常常聽到人們在討論「法拉利姊唱跳針」一樣,討論互聯網(網路)、未來的趨勢與火熱的項目等等,幾乎已成為一種全民運動。到底有多瘋狂?我們從投資者對於新創公司的估值就知道了。

沒有產品,但有計畫,有經驗的組員團隊可以拿到500萬人民幣(新臺幣2500萬),只有idea的團隊也可以拿到數十萬人民幣投資。如果你有產品,而有Traction的話(DAU 10萬上下),那上千萬人民幣也不會是太大的問題。你知道他們的A輪可以募多少嗎?我看過最誇張的是一間做家教的新創團隊叫做「誰來教」,他們所募資到的A輪是5000萬,但幣別不是人民幣而是美元喔!

道理很簡單,因為人潮就是錢潮。教育在中國市場的確是一個火熱的項目沒錯,但最重要的是擁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才有辦法評估出如此高的未來價值。當然大部份的人會說「太高估了」,但當時小米連產品都還沒有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億美元的市值,而且當時的創業熱潮也不及現在。有趣的是,當時AppWorks(之初創投)創辦人有幫忙小米尋找供應商,而雷軍給予投資1%的機會(1百萬美元),但之初創投因為認為估值太高而沒有投資。如果當初有投資的話,那在短短的五年內,那一百萬美元金早已經翻騰一百倍,而「小米早期投資人」的品牌也可以帶來更高的價值。

中國市場可以如此瘋狂,莫非就是因為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和小米等巨頭的成功。有如在美國的Apple、Google、Facebook和Amazon等成功案例一樣,新創者有商業模式可循,投資者有前車可鑑。再加上中國市場的錢不容易往外流,而這一點也是中國政府可以大大支持創業的原因。因為就算失敗,這些錢還是可以在國內流通而促進消費,雇用,技術開發等。(雖然有宣布會逐漸開放,但程度跟速度還是有限。而政策會如何變,也無法預測?)

中國創業環境聽起來很棒,但媒體的報導自然是偏向光明的一面。也有許多在水面下被利用,甚至是抄襲的黑暗世界。因此想要在中國發展,就一定要瞭解三個「不」,也就是不要臉、不要命跟不要錢。我認識的臺灣創業者許多也是不要命跟不要臉,但對於不要錢則是跟中國大陸有很大的明顯差異。這或許是文化差異,或許是臺灣投資者比較接近銀行家,但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為何Amazon到現在還是不怎麼賺錢?Google旗下的Android平臺為何免費?還有,Uber為何花大錢在做行銷等等之理由。

對於臺灣創業者而言,沒有一定的理由要選中國大陸或是美國。如果產品本身適合臺灣市場,那就應該在地深耕,建高外來侵入者的進入門檻(Entry Barrier)。但如果你的目標不是小而美,而是要普及全球甚至影響上億人,加上產品也適合的話,那實在沒有理由停留在臺灣,自然可以大膽到其他地方發展。但除了三個「不」之外,還需要有熟思遠慮的計畫以及光速般的執行力。因為沒有產品不會被抄襲,而你也不會比當地人要熟悉當地的文化跟環境。所以想要出國遠征的創業者,如果沒有「不成功便成仁」的覺悟,那或許待在臺灣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我本身會建議創業精神已經滲透到骨子裡的創業家去中國,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如此多元及龐大。巨量的人口以及高速的經濟成長所帶來的飲食、交通、環境和人文問題一大堆。對於創業者而言,這簡直就是一個夢寐以求的「天堂」。為什麼?因為創業的樂趣就是解決問題,而支持創業且擁有無數問題的中國,如果還不是天堂,那會是什麼?光是第三方支付這一點,想必就令許多創業者感到興奮不已了吧!

總之,小弟覺得在哪裡創業都可以,但前提是必須要有辦法「接地氣」。

 

★ 延伸閱讀:創業者該爭取的是客戶的心,而不是創投的金

★ 本文特色圖片來源:pixaba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