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直擊!】36氪WISEx知識新經濟峰會(上)

作者介紹:劉育名,正在北京吸霧霾創業中。 創過業然後失敗了,待過新創然後公司賺錢就把我趕走了,去過外商和傳產都被制度壓得死死的;最終還是走回新創,走上互聯網。 喜歡互聯網、科技、電商等新的東西,也矛盾的喜歡底片、古文、二手物等老的東西。 總覺得老東西才夠味、新東西才刺激。


時間:2017年5月6日 09:00 – 16:30

地點: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57號(金茂萬麗酒店)

連結:36氪WISEx知识新经济峰会

在王府井,一個什麼都很貴的地方。

政要機關、胡同老宅、高級酒店林立的昂貴地帶,我實在很少到這邊,一方面是因為遠,另一方面消費不起。在北京的日子速度很快、資訊很多,但其實是無聊的,因為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資訊只是過往雲煙,很快速地從身邊跑過,很難留下痕跡。

 

還在台灣時,每天刷臉書粉專、知識性社團、有物報告、端傳媒等,那種學習上的焦慮感迫使自己要每天大量的接收資訊,甚至在自己版上分享了很多有趣的文章,但這樣的焦慮感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我成長,只是推著我向前走,卻少了方向。

 

到北京這件事逐漸改善,並不是消除焦慮感,而是抽離了原有的社群生活,將自己重新定位在一個全新的世界,除了之前追的公眾號外,一切都要重來。所幸,這是在我意識到自己的無方向焦慮並且想要改善後的重來,我專注在得到app、喜馬拉雅app和36氪app上,早上邊慢跑邊聽得到app的知識新聞,通勤時間看36氪app上的新聞、文章,下班後邊做飯邊看喜馬拉雅app。

 

專注在三個平台,讓自己不再將太多的能量消耗在雜而廣的資訊,縱然現在也不能說是在學習上打得深,但至少不那麼焦慮,好像跟著他們一步步地向前走,就能為自己開一扇叫做未來的學習之門。我想這可能也只是一種安全感,被自己界定在此之中的歸屬感,讓自己舒服的多而已。

 

而這次,在剛到北京那天,偶然在活動行上滑到的活動,《36氪WISEx知识新经济峰会》是一個我一直追著的app,談著知識內容時代,與談人、講者都是我一直想目的,沒理由不報名。所以我來了——


開場致詞_馮大剛  36kr媒體公司總裁

「十年以前我們沒有這些知識平台,我們只能看報紙、新聞;現在是知識內容豐富的時代,過去是資訊貧乏的時代。但事實上,正因為現在的知識爆炸,所以我們真正能看到的東西才是少的,因為我們從我們眼前飄過的太多,我們越來越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馮大剛先生一上台不疾不徐地說完這段話,點名了接下來一整天要討論的主題,該如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讓受眾產生黏著度,並且給予他們真正想要的。

 

如何理解知識付費?More is less。

 

「互聯網的下半場,是從流量到內容的回歸。」

 

筆者在聽完這段後,對於中國現在知識平台、公眾號的發展,有以下解讀:

所有內容都是自帶流量,內容會吸引來的人,才都是真正的受眾,而這樣的流量才有意義。但要專注在內容主題,將自媒體清楚定位,餵給受眾他們想要的;這一輪的知識內容令人產生很重的焦慮,所以大家一窩蜂地衝到知識平台上關注、付費,經由這樣的方式安撫自己的焦慮感,卻無法真正獲得滿足。

 

馮先生也提到「接下來這一波的知識經濟,每一個平台都應該要自帶流量。」乘著上一波的流量湧進,要把人留下來全靠的是內容經營。

 

最後,馮先生特別提醒用戶和讀者的差別:

用戶的深度要遠遠超過讀者,讓讀者轉換成用戶,讀者還沒有成為用戶就只是流量。我們要探索的是,該如何把讀者留在這個平台,讓讀者變成用戶,讓用戶持續在平台上付費,提升用戶黏著度。

 


三人對話—嘮氣兒

主持人:伊明  36kr開氪負責人

與談人:曲凱  42章經 創始人

               李倩  36kr專欄作者

這一個環節是採問答的訪談形式,主持人的作用不大,複述題幹之後就讓兩位與談人自由發揮,並沒有做到引導發言、為觀眾挑選發言重點。但主持人實在是很美(誤)

 

李倩(筆記俠)是我在36氪上一直有在追蹤的專欄作者,多寫與商業、互聯網、科技、內容知識等議題的作者,其文章習慣先釐清邏輯、問題,將整件事情結構化,清楚寫明哪個部分包含哪些架構,條列每條不同的邏輯後再做分析。

 

 

曲凱創辦了42章經,主要撰寫與創投相關文章,其文章包含方法論、時事點評、創業技巧等。曲凱是我第一次有較深入的認識,之前只見過他寫的關於ofo單車獲得投資的文章;文章寫得引人入勝,在每個數據上特別重視,同時會附上相關資料。

兩位與談人針對以下四個題目發言:

 

1.互聯網的本質是免費,基於互聯網產生的知識付費對於用戶的價值?

李倩

首先界定了什麼叫做知識

  1. 受眾方有價值
  2. 成體系

和寫文章一樣,習慣性的先將概念講清楚,才接著闡述自己對於題目的想法。

 

在將知識定義清楚後,劈頭說的就是「過去在互聯網上的免費東西,不能算是知識。」這是一句很mean的話,但也是事實。互聯網崛起之後的時代,大家習慣性地將資訊往上丟,社群網絡的組成,是來自每個人的各種資訊分享,但對於受眾沒有價值、不成體系的資訊,就如同李倩所說,不能算是知識。

 

同時強調了「真正的知識,一定都是付費的!為什麼你去上學交學費,但對於互聯網上的知識,卻不能收費呢?

 

互聯網的本質的確是免費的,我們願意將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分享出來也是免費的;如果我們開班授課成為講師收取學費也是理所當然,那麼在互聯網上將資訊整理成有價值、成體系的知識時,對於用戶來說,省去整理知識架構的時間,也可以在閱讀文章、觀看線上課程的同時,接收到有系統、有架構、有體系的整個知識體系。

 

這才是知識對於用戶來說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曲凱

不直接談知識付費的價值,曲凱轉而跟大家分享他觀察到,因為互聯網造成的「知識焦慮」。曲凱說道「焦慮感是個結果,而知識付費不只是傳播,而是整體學習的體現。

 

現在互聯網上的資訊爆炸,讓用戶產生焦慮感,這些焦慮感用戶分成三種:

  1. 有大概目標想要跟著別人跑
  2. 「效率」的傳播,我不想比別人差
  3. 社會變化太快,角色轉換時也會有焦慮感

曲凱花了不到三分鐘的時間跟觀眾解釋「現在用戶多數是基於焦慮感而對知識買單」

對於焦慮用戶來說,因為自己付費會讓自己相信「我有在學習」,雖然這是一種欺騙自我的心理,但藉由為知識付費這個動作,能讓用戶少了多一些的焦慮感,在這樣的情況下,用戶並非真正為知識付費,則是為自己的焦慮感付醫藥費。

 

2.知識付費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曲凱

知識付費做得最好的樣子,是成為大家信的人,去解決他人的知識焦慮感。

 

延續上一個問題的知識焦慮,曲凱將話題延伸到該如何提升用戶信任,在互聯網的加成下,提升信任感無非是能立即性解決他人問題、找相關人士背書、滿足他人更多的需求。

 

提升用戶信任感:

  1. 提供內容
  2. 提升用戶信任感
  3. 解決用戶焦慮感

在列出三點提升用戶信任感後,曲凱特別說了,如果要火起來「你自己背書,還是讓外部背書?」無論是自己背書、外部背書,這些背書都只能短暫的將流量導入,如同上一環節馮大剛所說,要真正將這些讀者轉換為用戶,最終仍然需要有好的內容,才能辨別哪些人是自己的真實受眾,也才有機會讓用戶為自己的內容買單。

 

李倩

承藉著曲凱談焦慮,李倩在分類完知識後,也談了焦慮對於自媒體經營者產生的影響。

 

用知識類型訴求來分類知識,以下四種:

  1. 知識:我不知道這件事,所以我來學習新的
  2. 智識:為他人的思維模式付費
  3. 技能:我學的技能可以被手把手的學習,ex.如何寫出十萬+的標題
  4. 焦慮:我不知道我要去哪,但我花錢能讓我舒服點

要擁有核心競爭力,則要經營出自己的品牌。

品牌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學習,用好的思維模式,慢慢跟著他人走,學習他人的思維。很多自媒體經營者在學習品牌時,會像許多用戶一樣只顧著焦慮,卻沒有去了解「知識」,直接去學習「技能」。

 

互聯網的知識付費是全方位的立體化包圍,學習不是空間、時間的限制。可以參與到的項目、社群,可以讓我們更方便地去學習、交流,變得不再像過去的教科書,所以李倩開始思考能不能不只是寫專欄,否則會像是教科書一樣,讓用戶只是看,或許可以開設專案來幫助用戶實踐、實習。

 

知識產品其實就是平時的生活中的各種產品。

我們只要符合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能提供用戶滿足感,這樣就可以了。

 

3.平台為作者賦能,它能提供什麼?

李倩

整段下來,李倩的回覆反推了題幹的假定。闡明了平台並沒有為作者賦能,能力是自己培養的,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名的機會,只是在多用戶的平台上曝光機會大。

 

安迪沃荷說:「每個人都有成名十五分鐘的時間。」但是平台的作用在知識這件事上,目前還不完善,因為焦慮而湧現的用戶捧紅了他人,這樣的成名,在平台上也只會是曇花一現。

 

李倩相信未來的知識付費會更系統化,平台要能提供大量的受眾,也要能良好匹配用戶跟作者。目前的平台主要是匹配的能力都還不夠好,還有後續的服務能力,是不是能夠良好的聚攏用戶、提供服務。

 

藉由李倩的回答,不難聽出李倩對於平台的期待,除了捧紅作者外,同時期盼平台能將用戶更加精準化,為作者聚攏並且帶來真正對於作者內容有興趣的用戶。

 

曲凱

曲凱贊同了李倩的想法,進而解釋知識平台對於用戶來說是有這三種屬性:

  1. 工具屬性
  2. 流量屬性、社群屬性
  3. 信任屬性

在這三個屬性之下,對於不同屬性的平台,會區分出不一樣的用戶,能清楚分析出每個不同需求的用戶,平台才有機會能將用戶留下來,並且推送用戶期待的資訊、提升作者質量,讓用戶在該平台產生黏著性。

 

4.如何看待知識付費產品的未來?

曲凱

知識付費現在還是很早期的階段。」15年開始紅火的線上內容知識,直到今年(2017)初都被曲凱定義為第一輪的知識付費時代,誠如以上所說,太多人為焦慮而來、為焦慮付費,也有太多的資訊被誤會成知識,而曲凱站在投資的角度來看,認為知識付費需要系統化的做經營

 

在曲凱眼裡,知識付費會越來越偏向教育領域。而教育需要符合三個特點:

  1. 時間性(學習時效就要被檢測)
  2. 可量化(成績)
  3. 有明確的利益導向結果(畢業)

未來的知識付費產品,必須要涵蓋以上三個特點外,也需要讓產品不斷精進,產生更大的價值。

 

李倩

現在處在知識付費的初期,現在的付費浪潮是基於之前的知識焦慮,所以不夠標準化、受眾複雜。讀者、用戶要能夠被甄別出來,平台應該要做好這件事,才能夠規模化、類別出哪些人我們該給到他們哪些知識。

 

而在這一輪的知識付費階段,比較像是「私塾」,沒有太多的門檻、辨識度,大家都起來了。但接下來一定會規模化、標準化,會走向一個核心本職—教育。在學完之後有量化的結果可查,而不是現在的滿足型學習,想要就要,不想就算了。

 

對於未來的知識付費教育化,李倩則提出了三項標準:

  1. 規模化
  2. 標準化
  3. 結果可輸出化

往這三項標準發展,慢慢建構出知識付費完整的模樣,用戶也能利用可視結果後的學習,檢測自己在學習上哪邊有缺陷,進而補強。

 


施宏俊 中信出版集團總經理

智慧型手機與互聯網的出現,大大打擊了紙本書的市場。在中國紙本書市場銷售率第一的中信出版社,首先接納互聯網的知識網紅,請網紅在公眾號、知乎、微博等推薦書本,自營公眾號來分享書本,都間接讓消費者從線上導回線下購買紙本書閱讀。

 

 

出版的產業有很大的危機感,但我們還是再往上走、往前走。」施總再說「往上走、往前走」食,把語速放的特別慢,似乎在用這樣的方式間接地告訴我們,在互聯網時代要讓紙本書的出版市場成長是很慢的,但正因為夠慢,所以夠穩定、夠扎實。

 

施總看好互聯網的知識經濟,認為書本其實也只是個媒介,重點都是那些人類積累的知識,這才是真正的寶物,而寶物用什麼樣的箱子裝著其實並沒那麼重要。但在出版產業中,裝在寶物的箱子,對筆者來說是些微斑駁卻有份量及年代感的檜木寶箱。

 

在上次台灣著名學者高希均老師到北京與施總交流時,曾與施總分享「新讀書主義」:自己再累也要讀書;工作再忙也要談書;收入再少也要買書;住處再擠也要藏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

 

而讀書這件事正在衰落,功利性讀書的人潮還是非常的多,但在知識意義上的讀書衰落的非常的快。但讀書還是要回到基本面—「追求知識」,因此知識付費是會產生的,但要先解決痛點

痛點:

  1. 讀者的選擇太多了
    • 太多書了,他可能還沒看到
  2. 時間成本
    • 在這樣緊湊的社會、工作節奏,太難讓我們能夠靜下來讀書

並不會因為存在這些痛點,而拉低了學習者的素質,只是還沒有人去解決這些痛點。

現在的時代,書籍、音頻、視頻、表演、VR等等的新的學習方式太多,但還是要回到「讀書」的基本面,讓自己靜下來,去享受在知識海裡。

 

在我們利用音頻、視頻的學習時,施總認為這些學習的頻率應該要被記錄,才能夠透過數據分析更清楚知道用呼的需求、習慣學習時間,再藉由數據分析找出用戶的痛點、解決痛點、持續讓產品有很好的呈現。


余建軍 喜馬拉雅FM聯席CEO

「去年六月六日,《好好說話》上線平台,當日湧入五百萬用戶/當日五百萬收入、十日超過一千萬收入,目前四千多萬收入。」余建軍老師上台的第一段話,非常驕傲地向大家展示成績。

 

 

還有一個在喜馬拉雅app上面,讓余老師很驚訝的課程:

蒙曼品最美唐詩》品唐詩

兩個月:千萬次播放

首月收入:三百多萬

*媽媽帶著小孩一起收聽

 

余老師認為,一個好的知識平台應該要建立一個體系,幫助好的內容建立起好的服務,能將好的內容傳播出去。

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要傳承人類智慧,視頻讓人容易跳出,用戶在收聽音頻時,還可以同時做別的事,音頻或許是個很好的方式。

 

如何傳承?

  1. 遠古時代
    • 很容易不被記錄
  2. 紙媒時代
    • 容易感到乏味
  3. 互聯網
    • 音頻存儲方便

音頻除了能讓人同時做其他事情外,因為錄製音頻會讓知識變得口語化,是有趣的!但只看的話容易犯睏,錄製時也容易因為被鏡頭監視著,讓錄製者在錄製時過度注意語句,也更容易緊張、不自然。

 

能付費的內容、活下來的知識平台共性:

  1. 乾貨足:讓用戶在段時間內,獲取最直接、最重要的知識。
  2. 娛樂化:將知識娛樂化,能讓用戶在學習新知時放輕鬆,不只是更願意學習;人在放鬆時能記住更多的內容。
  3. 人格化:也可以說是風格化、品牌化。提升用戶的信任感,讓用戶對於該人物有黏性。

觀察這一年來的付費內容數據,得出以下客戶為願意掏錢的三項內容:

  1. 提升思想認知水平
  2. 提升個人技能水平
  3. 提升欣賞鑑賞水平

筆者大學唸的是教育學院,主攻專業就是線上數位學習。曾經讀到一篇文獻寫著:數位學習平台目前被廣為接受的學習內容「專業技能佔比80%」;然而,在這場講演中及現在知識平台的類比看來,專業技能佔比降低,而殺出來的黑馬則是「思想認知」,是以學習戰略性思維為主的知識內容,而「欣賞鑑賞」這樣的知識內容,需要更長期的去培養的文化性知識

 

因此可以證明,線上學習已經不只是彌補實體課程的時間、空間需求,做技能型的教育訓練;也能利用訂閱式的課程精短、學習期拉長這樣的方式,來幫助用戶建立學習的習慣,在生活中默默的積累知識。(筆者大學還沒畢業,所以數據應該還算新)

 

在余老師後半段的講演中,基本上是直接複述簡報的內容,筆者就直接放上簡報,不再贅述。

 

 

聽余老師的演講其實很舒服,是一個很溫柔的人。放慢的語速、面帶的微笑,每一個part都先從用戶的角度講起,同時在言語中能感受得出來,希望能將好內容分享給大家的那份心。

 


黃佩華 啟明創投合夥人

黃老師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典型的投資人,所有的簡報都是數據、佐證資料、未來預期發展、過去成績等。不只是簡報,分享過程中能看得出來這份簡報他並不是太熟悉,但應該時常做演講,台風依然穩健,說起話來也挺順暢;也是因為這樣的不熟悉,更能聽到黃老師自己想說的話,其中邏輯大多是先談現況、看過往成績、有什麼依據,最後保守估計未來發展。

 

 

對於新時代的知識平台來說,像是傳統媒體的出版教育行業,有很多都是可以被借鑒的模式。

 

「早在10年,就有人提出知識平台的構想,而在其他娛樂行業,都有人願意做內容付費,但卻沒有支持知識內容的上市公司,所以我們跨了這一步。」也正是因為啟明創投的這一步,才造就了現在的知乎、邏輯思維。

 

當天(20170506)早上,在得到app上吳曉波的訂閱頻道裡,告訴我們:

新中產階級已經到一億人口,接下來會到三億。因為中產階級的人數變多,焦慮感變得更大,知識內容付費就有更大的風口,也因為收入提高、消費升級的展現,有很多90後很願意為內容付費。

筆者認為,除了70.80後是較有能力付出更多的學費學習內容知識,因著消費升級而崛起的90後,在中國的就業求職恐慌症及知識焦慮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掏錢購買付費的知識內容。但跟70.80後不一樣的是,這群年輕人需要的刺激不是只有內容知識的學習,也渴求能夠得到具有娛樂化的學習,例如:奇葩說。

 

 

商品不同,要提升賣商品的人的用戶信任感。才能將用戶對於販賣者的信任感轉嫁到商品的渴望。

不同的付費模式,對於不同的用戶都是不同的價值。

以往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廣告的模式,而後收取門票的先付費模式也漸漸在線上被採用,直到分答的出現,培養用戶用偷聽回答的方式,來聽到回答者的專業知識,同時滿足好奇心理。

 

知乎其實是透過很長時間的積累,聚集用戶之類帶來流量,才找到風口。

從2011年正式上線,直到2014年才開始真正獲利。

 

羅振宇是相較成功的知識變現,但對於專欄作家來說這件事是非常難的,在一開始大家對於專欄頻道還是免費的想法。直到羅胖的邏輯思維讓用戶習慣性的付費訂閱,用戶才比較廣泛的被教育「知識付費」的模式。

 

「微信公眾號的紅利已經沒了,用戶黏著度已經下降了,如果提供的不是乾貨,用戶還怎麼會留存呢?如果你不是全心全意投入在這個領域裡,就算你做得好,因為沒有持續,自然就沒有用了。你的不夠熱愛,其實就是少了工匠精神。」

 

最後,黃老師用這段話交代了接下來的知識付費未來。必須要熱愛且全心投入在某個專業領域上,只要能用心、持續經營,讓好的內容不斷的曝光、被擴散,自然而然就會有好的流量,接著才會帶來收益。

 

這段話也讓筆者深刻的反省自己其實很不認真地亂經營自己的部落格、粉專啊(離題)


孔薇 滬江合夥人.CCtalk副總裁

孔薇帶有非常容易親近的氣場,相較於其他高階經理人、投資人,孔薇自帶的親切感簡直不可思議。不斷地微笑,不斷的讓人感受到對於教育那份相信與執著,就像自願到偏鄉擔任老師的教育家一樣,讓人感到溫暖。

 

 

「知識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每個人都是花花草草、老師是園丁,而知識就是那些水和肥料。」

一上台就用了這樣的問題起頭,輕鬆的交代了關於教育的簡易體系,同時讓大家在前面幾位講者沈重的思維中,拉回了最基本的觀念。教育就只是為了藉由老師,將知識傳遞給學生,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這位在滬江網上開課的老師是個很神奇的老師。

重視教學及學習品質,不在乎你是否真的付費,但對於他教出來的內容,以及你是否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這才是他真正在乎的。

 

那教育的流量經濟該怎麼變現?

「我們在做流量教育的這些人,插上互聯網的翅膀也沒飛起來,頂多算是狂奔而已。」孔薇這麼回答。

 


圓桌對話「音頻付費」—國粹的復興

主持人:陳紫冰 36kr資深作者

與談人:王珮瑜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鮑鵬山 著名文學博士、作家、學者

              李天飛 著名文史學者、作家

              余建軍 喜馬拉雅FM聯席CEO

這個環節的主持人相較於第一個環節來說,專業非常多。引導來賓對話、指定來賓回答、控制整場氣氛,在這個環節同時有兩位與談人因對於專業知識的見解不同而引發爭執,雙方本是僵持不下,後來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各自闡述意見並能理解對方不同的出發點。

 

這對於我來說也是開了眼界,就算主持人並非該領域專家,卻能透過兩邊對話條理化的分析兩邊的思維,並正確引導出各自想表達的意思以及發話源頭。

 

歷史、文化、文學等付費內容也開始火起來,這一個環節正是由現在在這三領域中的知識型網紅與知識平台經營者的討論。其中有趣的是,四位都從自身的專業領域出發分享自己在錄製課程、撰寫內容時遇到的困境,以及跳脫實體授課的方式後,在線上教學製作內容時的各種驚奇發現。

 

(此環節只有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每位分享有限,因此筆者採用速記的方式,將重點記下,並無另做整理。)

鮑鵬山

時間成本對於學習知識來說也是很大的成本,(我就坐了兩小時的地鐵跑來,好累),但如果我們可以轉換渠道,讓這些知識可以觸手可及,在微信上、網上平台,把傳播渠道打通,我們就可以讓這些知識能更廣泛地被傳播出來。像余先生說的,平台是個橋樑,我們打通橋樑讓知識能走過去。

 

每本典籍的價值,應該由觀眾來界定;教學者可以定價,但不能界定價值。你可以賣很貴,但喜歡的人仍然會購買;賣得再便宜,不喜歡的人自然不會掏口袋。

搞專業的人容易有專業傲慢,我想要講得很學術、很知識,但實際上普通的讀者不需要這些,他只想知道他所要的,所以我們給到的很多知識,其實只要符合他們需要的就行,講的再怎麼深,也不一定受用。

 

余建軍

多數的文化、藝術,現在都是來提升鑑賞美的能力。

  1. 好的東西都是需要經過時間的洗禮,能被時間考驗過仍然留下來的,肯定是好的東西。
  2. 過去的學習渠道、方式不夠友好,現在有了智能手機、線上平台,這些渠道都能幫助這些美好的東西被傳播出去,也能相對找到需要的受眾,不管大眾、小眾,都能快速得到自己喜歡的美好東西,那就是必須要做的事。

在我們前期老師開課時,我們有專業的團隊做策劃、溝通、選題等等。有些老師可能不一定滿意我們給老師的定位,但透過溝通去創造最好的內容給到受眾,這樣我們共同的目標,才能讓我們有更好的溝通動力。

 

喜馬拉雅app幫助老師更好地做節目、維繫社群、更好的變現模式

 

王珮瑜

「我喜歡京劇,這麼美好的東西我想要分享出來。」

「看戲還要付錢嗎?」好多人抱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做了很多的努力,把內容、表演人員等,變得和以往不一樣,變得健康(以前演京劇的有許多不良嗜好),讓大家對京劇刮目相看,不再是無趣的老東西,也能更相信看戲是件享受的事。

 

「現在走進劇場看戲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是我們做的努力,我們開課、表演,讓大家認識京劇的有趣、美好,讓喜歡京劇的人年輕化。

 

「付費就是最好的點贊,一切不付費的點贊就是耍流氓。」

 

開始做老師其實是業餘的,做了比較多的傳播、教學,但這樣轉換身份對我來說也是困難的,到了喜馬拉雅開課之後,我變得不只是做線下的課程,反而開始自己「孤獨」的教學,在沒有反饋的情況下,還要自嗨。從舞台表演、台下教學,到現在書房裡的錄音,對自己專業上的自信也是很重要的,我們才能更堅定地將這些我們認為美好的東西傳播出去。

 

李天飛

我是從傳統出版社出來的,從中華書局出身的,做的本身就是傳統、學術、古籍類的編輯。

書本的價格看來一樣,但看過的人都知道,其實兩本書的價值是有很大的差別的。而現在我做線上的課程,兩本不同典籍的價格就很不一樣,差別很大。這就是線上課程對我來說最棒的地方,我們關注在知識本身的價值,而不是書本的厚度。

 

出書的話,有一校二校三校(校稿)、一檢二檢三檢(檢查)、複檢、印刷、打樣、物流,很可能你的知識走完這段歷程已經過了好幾年,但這項知識說不定已經被其他新知識迭代了;但線上音頻、視頻不需要,你錄好就能發出去了,哪邊不好,下次改進就行。這是好的地方。

 

但自媒體不可能講得很深,不夠系統化,這也是很大的問題。

我在做課程時,可以一邊觀看數據(多少人看、什麼時候跳出),接著快速調整下一堂的課程。

 


上半場最令筆者關注的其實是王珮瑜老師,身為《奇葩說》忠實觀眾的我來說,王珮瑜老師曾經參與第四季的選拔《奇葩大會》;當時是被邀請到節目上與大家分享京劇的美好,短短五分鐘的分享,讓我看見現代文人的儒雅,從此十分欣賞這位國粹大師。

 

除了王珮瑜老師之外,其他老師的分享也都是乾貨連連,對於上半場這樣的分享方式,其實聽起來其實相對輕鬆,因為都是老師們整理好的資料,拿出來跟大家分享,或者是請現在特別火的知識型網紅分享自己的觀點、經歷;但即使乾貨連連,卻少了幾分深入,有許多數據都是網上能找到的,真正聽到的不一樣,大概就是兩場的對談吧!

 

P.S.整理雜亂的筆記太燒腦,下半場預計在5/10(三)發出。

筆者平日白天還要在霧霾中通勤上班

注意!2017年5月電商實戰課熱烈開課中!

現在申辦TeSA老友卡,送5-12月系列課程只要3,500!
立即申辦 → http://www.super-landing.com/tesacard_2017(優惠序號:TESARYA)

快來跟謝銘元、孫治華、陳達垠、王如沛等超強講師面對面學電商!

※ 以上講師下次開課時間公佈在老友卡社團

★ 本文特色圖片來源:作者授權

歡迎加入TeSA的[email protected]帳號,共同關注電商、創業領域的最新資訊!

歡迎關注TeSA的LINE@帳號

好友人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