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A選書 | 日本經營之神都用這些方法來看公司的財報

本文由大是文化提供,內文出自,感謝授權TeSA刊登。

編按
作者在書中提及非常多正確解讀財報數字背後意義的方法,且不同角色(如:經營者、投資者)在數字的解讀上也需要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是正在或是打算經營公司的人,這本書非常適合你;如果你是投資人,這本書也可以幫助你判斷投資標的。

 

理解資產負債表最基本的讀法之後,接下來就是損益表。在上一章,我曾指出「經營者只要看資產負債表就夠了」。或許會有經營者認為,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怎麼看損益表呢?說得沒錯。如果是持續有盈餘的公司,就算經營者不讀損益表也沒關係。經營最重要的是現金。創造現金只有3個方法:借貸、折舊、靠事業獲取利益。如果事業有盈餘,能獲取利潤,那麼經營者就不用讀損益表。但是,假如公司出現虧損,或是雖然有盈餘、但沒照計畫產生利益,就要讀損益表。

  持續虧損,公司的現金就會減少,如果不提出借貸等手段來周轉現金,公司就會倒閉。而為了使公司照計畫產生利益,經營者也要思考對策。即使是持續盈餘的企業,也要做最低限度的檢查,看利益是否穩定持續增加。此外,在定期檢查時間,若發現異常值,也可以盡早提出對策。若能趁傷害不大時想出對策,恢復元氣就容易多了。

  檢查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一直檢查數字是「增加還是減少」即可。首先,每個月都要做損益表,然後與前一年同月相比,不用經過複雜的計算,只要檢查數字是增是減就好,每個人都會。跟前一年同月比較,就可以避免季節變動因素。比方說,冰淇淋在夏天賣得比較好,企業辦公用品通常會在決算前出現大批的採購。總不會去年的八月很熱,今年八月卻下雪。因此,與前一年同月做比較,才能正確判斷增減的趨勢。

不要被營業額迷惑了,要注意「利益」
損益表應該比較的項目是毛利(營收總利益)與營業利益。許多經營者第一眼就急著看營業額,但營業額並非顯示公司收益能力的數字,而是顯示公司在市場上的存在感。公司的實力強弱就是能否靠事業賺錢,這個能力顯示在毛利與營業利益上。假設有兩間公司,一間是營業額100億元、毛利5億元的公司,另一間是營業額30億元、毛利10億元的公司,以賺錢能力來說,後者較高。不要被營業額迷惑,首先要關注利益(如果業務人員看不到財報,就得要求他堅守毛利─售價減成本)。

  把利益與前一年同月做比較,如果是增加,那就什麼也不用做;如果減少,就表示有異常狀況發生(沒有照計畫產生利益),應查明原因,指示因應對策。經營者要做的只有這些而已。利益減少有兩個原因:不是營業額減少,就是成本或開銷增加。若營業額減少,那就再把與營業額相關的數字與前一年同月做比較。假設是來客數減少或客單價下降,就要仔細思考,哪一項商品的銷售量下降了?先做好這些基本調查,再來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成本或開銷增加也是一樣。找出成本增加的原因,比如,是採購的金額變多?還是進貨的數量太多,所以求售變現?增加的部分屬於固定支出還是變動支出……像這樣,不斷檢查這裡或那裡「增加還是減少」,就可以確定利益減少的原因。剩下的工作,就是除掉這個原因。

不是「財務會計」而是「管理會計」
損益表要由事業部門、營業所或分店個別提出。
給股東等外部的人或關係人看的會計,稱作「財務會計」,而供經營者判斷使用的會計,稱作「管理會計」。
法律要求公司提供的財務會計,如果是非上市企業的話,每年公司只要做一次決算即可。但這樣的會計太過粗略,在實務上發揮不了作用。比如A事業虧損,但B事業盈餘,所以全公司處於盈餘的狀況下,光是透過財務會計看不出公司的問題點。等到A事業的虧損持續增加,直到全公司的利益變成負值才發現異常,就為時已晚了。
經營者應該檢視的是管理會計。只要每個月親自前往各事業部門、營業所、以及分店,就能做仔細的檢查。

損益表的用處:設定未來經營目標
一般來說,經營者不用仔細讀損益表也無妨,只要檢視利益「增加或減少」就十分足夠了。但只有在制定經營計畫時例外。每年至少要非常仔細的看一次損益表。制定經營計畫要從決定下期的利益開始做起。重點在於,利益並不是由「結果﹂來決定,而是由經營者帶頭「決定」。不是「我們這期的營業額多少,開銷多少,所以下期的利益應該要多少」,而是要這麼想:「下期的利益我想要多少,所以我們營業額要達到多少,開銷要控制在多少。」換句話說,不是從現狀往上堆疊的方式,而是從希望的利益回推決定其他的數字。而損益表的用處就是拿來回推這些數字。

  請看圖表7。一開始要決定的,是「經常利益」(臺灣稱稅前純益)。經常利益可以依照經營者的喜好決定。怎麼訂都可以,最重要的是先決定。

  決定完經常利益後,剩下的就是攤開損益表,由下往上一個一個回推。營業利益可用「經常利益-營業外收益+營業外費用」計算出來。營業外收益或營業外費用只要看損益表就知道。接著要看「折舊費用」。翻開資產負債表,以有形固定資產的15%計算,就能得出折舊費用。根據行業的不同,計算方式多少有些不同,但我公司的企業會員有95%都可套用這樣的計算。

  接下來是「人事費」,這可以透過平均薪資×人數計算出來。「毛利」×勞動分配率就可以算出人事費。或知道人事費後,可以回推出必要的毛利,「人事費/勞動分配率」就是「毛利」。只要湊齊這些數字,很容易計算出「基本開銷」。「毛利-人事費-折舊費用-營業利益」得出的數字,就是下期可使用的基本開銷。

  另一方面,若知道毛利,就可以用「毛利/毛利率」回推「營業額」,「營業額-毛利」就可以得出「進貨」的金額。像這樣,透過損益表由下往上回推,就可以得知,下期要達到多少營業額才足以達到目標。經營者設定希望的經常利益後,就自動設定了下期的營業額。許多經營者總以為利益是最後誕生的結果。但在答案揭曉前,對狀況一無所知的經營者,是不負責任的。要等結果出爐才發現利益不夠,公司很可能會破產。利益是按照經營者的意思決定。為了產出這些利益,公司必須有計畫性的賣出產品達到必要的金額。靠回推損益表的數字,才能保護公司。

---

★ 分享本文給對商業有興趣的朋友們!
★ 責任編輯:Dex
★ 購買連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