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ogoro推出新的資費方案,看新創產業因應市場的即時策略調整

作者介紹:

本文作者是Wu Chu-Jui,目前旅居上海。2014年曾和Mario、Vista合著《》一書。

從年初的CES(消費者電子展)到六月中的上市發表,來自臺灣的Gogoro電動機車成功引起了話題。無論是佳評或是負評,Gogoro都成功了抓住科技新貴的眼睛。電動車,這股從矽谷延燒回臺灣的浪潮,已經逐漸地開花結果。

做為一個新創企業,Gogoro發展得十分快速。從2011年初成立時的五億新臺幣種子資金(由潤泰集團尹衍樑以及宏達電HTC的創辦人王雪紅出資),到2014年10月獲得一億美元融資,不難看出Gogoro過人的吸金能力。當然,這其中絕大部分都得歸功於Gogoro的執行長,也就是前宏達電HTC創意長陸學森。這位出身IT、3C產業的美籍港裔工業設計師,擁有相當的創意頭腦。曾經任職於NIKE、微軟(Microsoft)、HTC的經歷,也讓Gogoro比起其他新創產業,有一個較好的開始。

然而,Gogoro雖然擁有漂亮、出色的產品,並且推出了「智慧電網」租賃計畫,其第一個產品Smartscooter卻仍在上市後遭受不斷的負面評論。這些負面評論,首當其衝的當然就是那看起來不太親民的售價,一部售價12萬8千台幣的Gogoro Smartscooter,著實讓許多通勤族卻步。先前我曾在「除了炫耀「我比你潮」,請給我一個花12萬8買Gogoro的理由」一文中,談論為何Gogoro的價格無法得到一般通勤族青睞的原因。除此之外,另一個引人爭議的點,就是高達899元的月租費「換電池」方案。就是這兩個主要原因,讓Gogoro從上市至今,都飽受各方的批評。

許多人說,Gogoro就像電動機車界的Tesla;也有人說Gogoro就像是蘋果電腦、手機般的精品。但無論如何,一般普羅大眾對於這樣高單價「精品」顯然是興趣缺缺。然而經過了一個多月的媒體、Gogoro Pilot測試所獲得的數據,同時為了攻打不同的消費族群,Gogoro在原先的「換電馳」899元月租費方案上,另外再新增了三個不同的資費方案。這三個資費方案分別是:精省方案(299元)、基礎方案(499元)以及菁英方案(799元)。而原先的899方案也一併修正為菁英+方案。

從試乘時搜集大數據,進而推出不同資費方案,Gogoro在短時間之內發揮新創產業難能可貴的優勢:因應市場反應的即時策略調整。

讓我們來看看這三個方案的詳細內容:

首先是299元的精省方案。這項方案是針對於騎乘里程數低於100公里/月的族群所推出的。當然和手機一樣,若是「不小心」超出了100公里/月的騎乘里程,則以每公里2.5元收取費用。

499基礎方案則有200公里/月的騎乘里程,超出的部分則是以每公里2元計算。

799菁英方案則是包含了600公里/月的騎乘里程,超出里程則以每公里1.5元計算。

最後則是菁英+方案,899元的月租費用包含了每兩個月不超過1,600公里的騎乘里程。

所有的方案,都另有性能提升方案(精省方案另外增加149元,基礎方案199元,菁英方案249元以及菁英+方案的299元)。

這樣看來,Gogoro確實是聽到了潛在消費者的聲音,並且立即在最短時間內做出反應。先不論這樣的方案在消費者眼中合理與否,但起碼這說明了一件事實,那就是Gogoro有能力在聽取消費者意見以及搜集使用者經驗之後作出反應。

這樣的思維邏輯在許多傳統企業當中並不多見。當然這也讓這家想要以實際產品結合服務的新創電動機車品牌和其他品牌做出區隔:Gogoro賣的不僅僅是硬體產品,在服務上同樣要搶下市場份額並且創造專屬的產業規格(電池組以及智慧電網)。

至於這樣類似於手機加上營運商的商業模式,可否和Android一樣成為市場獨霸?目前筆者仍持觀望態度。畢竟電動機車市場並不如手機,一般民眾無法在兩至三年就換一部12萬多的機車,兩者實在無法相提並論。但至少Gogoro跨出了第一步,並且在首月拿下超過400部Smartscooter的訂單(400部僅為新北市和臺北市的銷售量)。至於後續發展,那就有待觀察了。

 

★ 延伸閱讀:從年過七旬的創業家看不同年齡層所擁有的資源,關鍵在於如何整合?

★ 本文特色圖片來源:Gogoro

★ 責任編輯:Vista Cheng

 

歡迎加入TeSA的LINE@帳號,共同關注電商、創業領域的最新資訊!

歡迎關注TeSA的LINE@帳號

好友人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