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pi談管理】充滿標籤的時代,我們如何面對?

本文作者為游舒帆(Gipi),曾任TutorABC協理、鼎新電腦總監,獲得微軟最有價值專家(MVP),現為專業企管顧問及「探索原力」共同創辦人,期許能成為一個在許多不同領域廣泛學習,並連接這些領域原則的「專家通才」。掛的職稱大多在RD,但更像是一個business man,談商務、談策略、談組織管理、談產品,也談開發。

相關分享可參見「探索原力」粉絲團及「經營管理面面觀」粉絲團。近期推出Pressplay訂閱方案《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提供顧問式的問答交流服務。

感謝授權TeSA刊登上稿。

在訂閱方案中有個朋友問了我一個關於性別的問題,我覺得很值得提出來特別討論。

因為性別、年齡、國籍、學歷,或其他外貌特徵而遭受到差異性對待,不論這種對待是正面或負面,各位覺得產生這種差異性對待背後的思維是什麼?以及你會如何來解決這類問題?

舉例來說,我聽過很多人說:

女性比較細心,男性通常比較大喇喇;
男性邏輯比較好,女性邏輯跟數學相對較差;
台灣人忠誠度較高,大陸人沒有忠誠度可言;
年輕人做事不牢靠,還是要有點經驗的人比較靠得住;
國外碩士又怎麼樣?還不是我這個本土學士的部屬;

你會給不同背景的人同等機會嗎?你會用相同的標準來看待不同背景的人嗎?
或許大家會說自己真的沒有歧視,但你是否也會有意無意說出一樣的話呢?

當我們在性別上做文章時,是否會反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例如因為擔任主管的女性較少,所以設立了女性保障名額;因為擔任護士的男性較少,所以設立了男性保障名額;為了保障原住民的參政權,所以設立了原住民擔任民意代表的保障名額......

這些政策看似公平,但會否一樣對其他相對弱勢的族群不公呢?

滿足了 A 族群造成了對 B 族群的不公

舉例來說,有些工作因為講究體力,所以認為男性比女性適合,此時有人說女性的體力不見得比男性差,需要保障這類女性的基本工作權,所以設立了女性雇員的保障名額,而實際上,在應徵的人裡頭,仍有一些男性在能力與體力上都比這些受保障的女性適合此工作,此時,這個看似保護女性工作者的舉措,會否反而侵害了那些一樣需要這個工作機會的男性呢?

先入為主的標籤

性別、國籍、年齡、學歷,這是貼在我們身上的標籤,我認為它們不應該被獨立看待,它們應該與所依屬者的其他屬性,包含他的能力、工作心態等與工作表現直接相關的特性一同探討。

女性=細心、男性=粗心
台灣人=忠誠、大陸人=不忠誠
資深員工=相對牢靠、年輕人=做事不牢靠
男性=承壓力強、女性=情緒化

這些都是先入為主的標籤,在管理或人際溝通上,我們要先破除的是這種習慣,當你在評論一個人的時候不帶這些先入為主的標籤,你才能真正看清楚一個人是否適合現在的工作崗位。

去標籤與貼標籤

我帶過很多非常細心的男性部屬,也帶領過邏輯很棒的女性部屬,有時是你不懂得挖掘每個人的特點與優缺點,跟性別基本上沒有絕對關係;

忠誠度問題,我認為大陸與台灣人並沒有絕對的差異性,最大的問題或許在你自己是否有把對方當成自己人,如果你自己對台灣人就比較好,大陸同事對你當然也不會開誠布公,就不用談忠誠與否,加上中國的工作機會多,跳槽就成了一種必然;

做事的態度,這更不用說了,我自己從25.6歲時就開始負責一些相對重要的工作,我能體會那種被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心情,但我也一樣清楚,我當時能負責那樣的工作,意味著我的工作態度或能力得到了基本的認可,跟我的年紀關係不大,所以我也一樣會給很多 20 多歲的年輕人機會,因為我也認可他們的態度與能力;

本土或海歸碩士的問題更是不值得一提,在工作上最後都只回到一個點上,那就是「能力」,學歷是敲門磚,但若你的學歷沒有辦法讓你在能力與視野上升級,那一切都是白搭了,當然了,學歷好,但能力差,那碩士給學士帶也只是剛剛好而已。

所有的標籤,都是在共事過程中慢慢貼上去的,而不是在事前就貼上去,貼標籤並不是不好,這代表你對一個人的認識深度,但標籤每隔一段時間必須要更新,因為人會進步、會改變,若你沒有時時更新那很容易就誤判了。

我們如何面對這個充滿標籤的時代

首先,我們需要認知到,不管社會有多進步,標籤是一定會存在的,抗拒標籤意義不大,你該思考的是如何建立自己想要的標籤,或者進一步提出自己的倡議,去改變大家的刻板印象,讓這些標籤不再輕易的貼在他人身上。

再來,若你是標籤後的受害者,那你應該要捍衛自己的權益,用行動來證明這種先入為主的標籤是種錯,過去我就是用行動證明我年紀雖輕,但我就是有衝勁跟能力能搞定那些別人搞不定的事,行動,永遠比口說更有效果;反之,若你是標籤後的受益者,那你應該學著不去濫用它,當在男性居多的環境中,妳是否會拒絕那些專給女性的特權?

妳接受了特權,就是接受了標籤,若妳想要避免被貼標籤,妳就應該拒絕特權。

我覺得刻板印象造成的標籤不會短期就消滅,畢竟它是多年累積下來的沉痾,但當有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開始打破這些刻板印象,當個案變通則時,大家就會反思我們是否想錯了,此時才有可能重建社會對這件事的觀點。

-----

★ 延伸閱讀:【Gipi管理學】身為主管,你對人才培育的認知正確嗎?用這 5點檢視!

★ 責任編輯:黛比

★ 推薦活動:

游舒帆老師指導!【業績大躍進:數據策略力實戰班】,北中南同步開放報名中!
台北班>>> https://goo.gl/FmRYx5
台中班>>> https://goo.gl/BAiHEZ
高雄班>>> https://goo.gl/2dZAJQ

相關文章